建设高水平的中医疫病防治队伍-中工评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科教

建设高水平的中医疫病防治队伍

谷晓红
2020-06-15 09:31:01  来源: 人民日报

 坚持“中西医并重”“守正创新”,落实好“医教协同”,培养一批具有大胸怀、大境界、大格局的一流中医药人才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大疫如大考,考出了中医人的责任担当,让全国人民看到了中医药疗效。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截至4月中旬,中国中医药相关部门共派出中医专家组和五批国家中医医疗队共773人奔赴武汉抗疫一线;各地中医机构派出4900人支援湖北;超过90%的确诊患者接受了中医药治疗。与17年前抗击非典疫情相比,中医药的参与度、介入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然而,战疫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中医药队伍的短板,特别是疫病防治人才的不足。发挥中医药独特的优势和作用,还要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建设高水平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

  建设高水平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中医疫病防治队伍既要掌握中医理论与思维,还能结合现代的诊疗技术,凸显中医疫病防治的特色与优势。实现多学科融合,这是现代疫病学人才的培养方向。但在我国医学院校,学科、课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边界,缺乏有效的交叉融合。若想更好彰显中医学的独特优势,医学教育体系有必要进行深入改革、融合创新。这既需要从体制机制上将中医药纳入公共卫生体系,也需要在医疗体系中进一步扩大中医占比,更需要在医疗教育系统中扩大中医药教育规模,切实解决人才后备不足的现实问题,加强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真正推动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的有机融合。

  建设高水平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要坚持“守正创新”。中医先贤们在抗击疫病中创造出的许多经典理论和防治方法,散落在历代文献中,这些经验精华需要整理传承。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类健康服务需求的不断变化、学科的交叉融合等因素,对中医药人才在多元知识结构、综合能力素质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守正创新”原则指导下,应吸收传统与现代中医药教育精华,重新构建整合医学类课程体系,建立新时代高水平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顺应中医药自身发展的需要,适应“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目标。

  建设高水平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要落实好“医教协同”。在抗击疫情斗争中,专业学位研究生、住培生未参与救治,医疗队伍的“预备役”未得到很好锻炼。一线的医生(教师)人数始终有限,如果出现“持久战”,作为“预备役”的医学生将发挥重要作用。如未来再次面对相同情况,未经历过锻炼的医学生难以担当重任。我们应当清楚认识到,医学生关键核心能力的培养不在学校而在医院,医学人才培养应当回归医学教育的职业教育本质。在此基础上,推动“医教协同”相关政策落实到位。更新理念,理顺体制机制,促进中医学专业学生的成长成才,真正成为医疗队伍的“后备军”。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建设高水平的中医疫病防治队伍,推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新方案,培养一批具有大胸怀、大境界、大格局的一流中医药人才,才能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以及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

  (作者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一周看点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