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数字,揭开北斗“专列”的故事-中工评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科教

几个数字,揭开北斗“专列”的故事

2020-06-23 15:56:41  来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柴雅欣报道6月23日上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随着发射指令的发出,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载着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直上云霄,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至此,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完成了北斗导航工程的全部发射任务。

  为何选择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简称“长三甲系列火箭”)来“护送”北斗导航卫星?这一火箭与北斗有着怎样的渊源?几个数字,揭开北斗“专列”的故事。

20年

  20年,是长三甲系列火箭执行北斗导航卫星发射任务的时长。

  长三甲系列火箭由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简称“长三甲”“长三乙”“长三丙”)三种大型低温液体运载火箭组成,包揽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轨道航天器发射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高强密度发射的“主力”,也是我国目前发射次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的火箭系列。

  2000年10月31日,长三甲系列火箭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往后的20年时间里,长三甲系列火箭共进行了44次发射,将4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55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护送升空,因此长三甲系列火箭也被称为北斗导航工程的“专属列车”。

 100%

  100%,是北斗导航工程的火箭发射成功率。

  作为全球唯一由3种轨道卫星构成的导航系统,北斗导航卫星对执行其发射任务的火箭要求非常高,而适应能力强、服务轨道面多的特点使长三甲系列火箭脱颖而出。长三甲系列火箭不仅能够发射传统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和太阳同步轨道(SSO)有效载荷,还能够执行倾斜地球同步转移轨道(IGSO)有效载荷、中圆轨道(MEO)有效载荷的发射任务,执行地月转移轨道(LTO)有效载荷发射任务及深空探测任务同样“拿手”。同时,长三甲系列火箭还具备大型卫星的双星发射能力、末级长时间滑行能力、窄窗口/多窗口甚至零窗口发射能力、低温推进剂加注后推迟24小时不泄出再次发射的能力。有了这些技术“加持”,长三甲系列火箭能够满足绝大多数有效载荷的发射任务需求。

  100%的成功率背后,也离不开长三甲系列火箭研制团队对技术创新和火箭可靠性的不懈追求。研制团队采用了双激光惯组冗余技术、卫星导航复合制导技术、双偏差姿态控制技术、高空风双向补偿技术、起飞滚转定向技术等一系列技术,对火箭的可靠性进行持续改进,为北斗全球组网奠定了坚实基础。

22次

  22次,是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三乙运载火箭执行北斗导航卫星发射任务次数。

  从2012年首次执行北斗导航工程发射任务以来,长三乙运载火箭已经执行了22次北斗导航工程发射任务,成功将37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在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的“三兄弟”里,长三乙运载火箭具有任务适应性高、可靠性高的特点,这也使它成为执行北斗导航卫星发射任务次数最多的火箭(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12次,长征三号丙火箭发射10次)。

  长三乙运载火箭以长三甲运载火箭为基础,通过“上改下捆”研制而成,标准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能力达到5.5吨,主要发射高轨通信卫星、商业通信卫星、北斗二号的中高地球轨道卫星、北斗三号卫星和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等。2018年12月8日,长三乙运载火箭将嫦娥四号探测器送入太空,实现了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截止目前,长三乙火箭共执行了68次发射任务。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一周看点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