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全民阅读,无法靠“指令”推进,也无法靠“市场”来实现。社会管理者能做的,无外乎两点:一是进行倡导,二是创造条件。
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是每年两会的“压轴大戏”。今年,在经济、政治、外交等“硬问题”后,由人民日报记者提出的一个关于读书的“软问题”,让这一年一度的记者会,给人不一样的感受。
有人质疑,代表人民日报这样一份有着极强政治性的“硬报”提问,不关注中缅边境局势这样的问题,反而请总理谈一谈“全民阅读”甚至是“读书感受”,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这让人想到胡适1922年写的一篇文章。这篇名为《这一周》的评论说,“这一周中国的大事,并不是董康(当时的财政总长)的被打,也不是内阁的总辞职、也不是四川的大战,乃是十七日北京地质调查所的博物馆与图书馆的开幕”。其中的价值排序,倒是颇耐人寻味。
在总理的记者会谈到读书,无疑会让阅读一事引来更多关注。而往年,除了偶尔传出一两篇不知真假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读书”的文章让人心头一震外,就只有4月23日这个“世界读书日”能集中讨论一下读书的话题了。试想,如果不是记者提问政府工作报告中连续两年写入“全民阅读”的事儿,恐怕这四个字仍然会被淹没在那些被认为“更有价值”的信息里。
虽然总理与记者都未明言中国人的阅读状况堪忧,但这样的关注中,本身就隐含着类似的判断。两会上,一位建议设立“国家读书日”的代表,引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数据,“中国国民人均每年纸质图书阅读量和购书量均低于5本,远低于欧美国家,甚至是发展中国家”。而当越来越多人沉迷于不足140个字的微博段子,当越来越多人转发着或浓或淡似是而非的心灵鸡汤,当成功学、厚黑学、养生学的书籍大行其道,也难免让人担心,这样的阅读状况,怎么形成我们时代应有的精神气质?
有这样一幅插画,没有书籍垫脚者,看到的只是花草蓝天的宣传画;以少量书籍垫脚者,看到的是宣传画之上密布的阴云;而以更多书籍垫脚者,才能看到阴云之上壮阔的阳光。其实,中国传统中读书本就是为了“经世致用”;而在消费主义与物质浪潮的冲刷之下,读书更成为一种奢侈品。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让书籍成为思想的启蒙、承载境界的提升,要让全面阅读促成国人心灵的壮丽日出,恐怕确实是非要下一番功夫不可。
诚然,阅读是一件相对私人的事。全民阅读,无法靠“指令”推进,也无法靠“市场”来实现。社会管理者能做的,无外乎两点:一是进行倡导,恰如在总理记者会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相关问题,恰如设立全民读书日;二是创造条件,如让出版市场获得更有品质的繁荣,如让图书馆成为点亮文化生活的窗口。唯有如此,才能涵养出一个真正的“书香中国”。
人民日报:涵养一个书香中国 2009-04-22 |
人民日报:涵养一个书香中国 2009-04-22 |
宣 言:让崇尚读书成为时代风尚 2012-05-07 |
全民阅读立法 2013-08-05 |
李泓冰:涵养书香是“全民功德” 2013-08-20 |
李 斌:领导干部当作读书表率 2013-09-27 |
高谈阔论:读书是一种需要 2014-06-03 |
高谈阔论:读书是一种需要 2014-06-03 |
人民日报:经济振兴与文化先行 2009-02-26 |
人民日报:经济振兴与文化先行 2009-0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