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二战时期有位士兵说,“没有一个战士真正从战争中幸存”。对一名军人而言,战争经历带来的伤痕尚且难以磨灭,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来说,这种伤害更是刻骨铭心。
对于那场惨绝人寰的战争暴行,南京大屠杀亲历者的记忆往往跟外部世界的想象大不相同。靠在脸上抹黑灰才躲过灾难的杨翠英老人,前不久在报纸上看到巴黎发生恐怖袭击、土耳其击落俄罗斯战机的消息,就以为又要打仗了,甚至买了很多米存在家里。直到女儿发现并安慰,才意识到和平并未再次舍她而去。
对于国家最高级别的纪念,亲历者的感受也会比一般人更深更厚。失去了叔叔和两个舅舅的葛道荣老人,今年又到写着遇难者名单的“哭墙”前,“这个地方我们每年都来,但如今更感动,为什么呢,以前是家祭,现在是国祭了。”个人的痛苦记忆,一旦为国家所铭记,为世界遗产所铭刻,自然具有更普遍的意义。
确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如同一缕阳光打进历史的黑暗森林中。历史因为过于宏大,记忆的河床层层叠叠,时常容易掩埋住那些深深的伤痛。而实际上,正是那些伤痛最能警示后人。30万死难者,不是冰冷的统计数字,而是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组成的。他们被践踏、杀戮时的血腥,很多还埋藏在历史的黑暗角落中。而我们要进一步做到的,是把阳光继续引入最黑暗的角落,让人们直视并清算罪恶,让那段惨痛的历史不再重演。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人恶名之一部分,也是属于你的”。博罗夫斯基的话,值得对所有关注南京的人说一说,同时也值得我们自己想一想。铭记南京大屠杀,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责任,是全人类都应该去做的事情,但牢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必须是我们民族首当承载的责任。作为亲历了那场浩劫的民族,我们最理解同胞惨遭屠戮、山河凌辱的痛苦,我们最懂得同仇敌忾、永不言败的精神,我们最希望这样的战争暴行永远成为历史。最大限度地表达对南京大屠杀的态度,不负个体生命的苦难、体现人类命运的关怀,我们才能完成对民族意识的升华。
南京大屠杀已经成为国家记忆、世界记忆。但这并不应该是抗战史研究的结束,而恰恰应该是全社会关心抗战、研究抗战、讲述抗战的开始。抗战军人作家阿垅说过,中国有血写成的“伟大的作品”。先人的呐喊,声犹在耳。对于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来说,只有不断去延续血写的记忆,才能不断获得耻辱与奋起相激荡的民族精神原动力,才能让中华民族永远成为人类和平的捍卫者。
金 苍:开拓团碑铭刻的或是选择性遗忘2011-08-03 |
王立彬:感恩盘中餐,穗黄总关情2012-06-01 |
人民日报:铭记灾难,才能“梦想起飞”2013-05-13 |
人民日报:马年新春听“马说”2014-02-07 |
远 猷:他们缘何道歉2014-05-22 |
蔡 辉:用全城警报来铭记“七七”2014-07-08 |
武云溥:“一刀切”叫停集会活动是因噎废食2015-01-07 |
从《小兵张嘎》说起:批评就是爱护2015-08-03 |
南 平:“兴邦”是对遇难同胞最好的告慰2015-12-1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