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有些“混搭”作品,只是触摸到民间艺术元素的外壳,并未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找到有机的契合点,徒有其表而难得其神,观众自然不买账
最近,有段名为《给你一点颜色》的音乐视频,一时风靡网络和社交媒体:它把“土得掉渣”的陕西华阴老腔融入到现代乐器与声光电之中,使舞台效果呈现出既古拙又现代、既质朴又“洋气”的效果,让古老的传统艺术“火”了一把。
近年来,用现代流行文化形式“混搭”民间传统艺术元素的所谓“中国风”表达,屡见不鲜,然而效果多差强人意。笔者在采访中,也遇到过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传承项目的现状及个人生存境遇大多不佳,更不要说学习和借鉴现代流行文化,让传统融入现代传播媒介。
究其原因,对有些“混搭”作品,只是触摸到民间艺术元素的外壳,并未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找到有机的契合点,徒有其表而难得其神,观众自然不买账。还有一些人,仅仅拿传统文化当“噱头”,或矫揉造作,或哗众取宠,如几年前曾引起广泛争议的“京剧比基尼”,令观者着实有些不舒服。说到底,还是对传统缺了敬畏与诚意。
反观《给你一点颜色》,华阴老腔的表演首尾连贯,虽篇幅不多但堪称惊艳;歌手演唱部分引用《关中古歌》、模仿关中方言的发音,更是令熟悉老腔的观众会心一笑。传统风格与现代审美的高度契合,在舞台上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用诚意征服了观众。
这一作品在电视、网络、微信等各个平台形成的“现象级传播”提示我们:弘扬传统艺术,离不开好的“包装”和推广。多年来,华阴老腔传承人张喜民及其剧团曾由文化部门组织多次赴国内外演出,各个级别大小舞台登台无数,可谓“见过大世面”,上卫视参加个音乐类选秀节目演出本不算啥“大阵仗”。但恰恰是这次经过音乐人的精心制作包装,才让华阴老腔走进了大众流行文化的视野,并且通过社交媒体的发酵,赢得了几何数量级增长的阅读转发量和传播效果。
这一现象也生发出更具探讨价值的话题:如何在尊重传统艺术本来面貌的前提下,让其变得更为普罗大众所喜闻乐见?如何发挥政府社会的合力,充分利用媒介资源,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好的艺术样式?
同时,民间艺人应有更多自信。这次华阴老腔的广受欢迎,说明观众对类似的作品有需求有市场,套用那句老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间传统艺术应以更加自信从容的姿态“走出去”,在政府社会各方的扶持下寻求合作创新与传播平台,其潜力与空间大为可观。
(作者为本报陕西分社记者)
人民日报海外版:以革命的名义“捣鬼”2009-11-19 |
人民日报海外版:以革命的名义“捣鬼”2009-11-19 |
长江日报:尊重艺术的视角选择2009-08-21 |
刘巽达:主旋律鲜活才能吸引人2011-06-30 |
长江日报:尊重艺术的视角选择2009-08-21 |
光明日报:看古装剧的现代意识2013-08-02 |
新 华:用信仰与牺牲感动新一代青年人2014-07-16 |
高媛媛:“IP模式”筑起审美围墙?2014-12-30 |
韩浩月:成年观众有颗少女心又怎样2015-11-24 |
戴 清:《青春集结号》书写军校的励志青春2015-12-0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