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日前,热播古装电视剧《芈月传》终于收官落幕。然而,与播出前千呼万唤、万众期待的盛况相比,落幕之际多少有点落寞——冗长拖沓的剧情,使其收视率和口碑都一路高开低走,豆瓣网上的观众评分,最终更是降到4.9分的低分。与此相反,另一部低开高走的网络剧《太子妃升职记》则抢尽风头。该剧在播出网络平台上的点击量已经超过11亿次,在新浪微博上的话题阅读数为16.9亿次,在豆瓣网上的观众评分竟然高达8.2分。每一项数据指标都出人意料。
看过的人都知道,《太子妃升职记》是部“毒剧”,一是剧情有毒,二是网友中毒,看了之后欲罢不能,必欲追着看完而后快。毒剧是雷剧的升级版。雷剧只不过脑洞开得大点,剧情台词不太符合逻辑。毒剧则完全颠覆了正常的逻辑、伦理和审美趣味。别人玩穿越,也就时间、空间穿越一下,该剧女主角太子妃玩的却是性别穿越。一位现代的好色花心男人的灵魂,穿越到一位太子妃的身体里。这样一个主角设定,就为全剧一切有毒剧情埋下了一颗颗地雷。于是,女人身男人心的太子妃,就跟太子的后宫佳丽以及太子等一众男人,上演无数狗血桥段。用网友的话说,那就是绝对“又腐又基又穷又污”。
《太子妃升职记》可谓粗制滥造。大红大绿、质地像蚊帐布一样的服装,简陋不堪的布景,雷死人不偿命的人物造型,以及号称“整个剧组最值钱的道具是一部鼓风机”,但凭借各种戏谑恶搞、不良意识,就足以让很多网友像中毒上瘾一般,疯狂追剧、大肆追捧。“有毒”成为该剧出奇制胜的最大法宝。
在人类社会的绝大多数文明形态中,性别的区分,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系列社会规范,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石。对于这种基本社会规范的颠覆、解构和戏谑,是《太子妃升职记》取得“笑果”的最大根源。表面上的戏谑热闹,掩盖了基本价值立场上的暧昧不清。更确切地说,这是一种去价值化、无价值立场的影视作品。近年来,遵循这个路数的影视作品不在少数。一些影视投资方、主创团队千方百计迎合市场偏好和观众口味,只要观众有需求,他们就生产供给,作品的价值观似乎根本就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除了这部“毒剧”之外,最近大热的几部影视作品,其价值观硬伤都令人担忧。芈月的历史原型秦宣太后,外号“芈八子”,权谋谲诡、血腥残酷。她甚至对于秦国,以及后来秦朝所奉行的暴戾统治,都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但在《芈月传》中,她被塑造包装成为重情重义、雄韬伟略的伟大女政治家。与《芈月传》“负面人物正面化”的手法相反,就是一些文艺作品把历史上的正面人物负面化。对于已有定论的历史人物,通过艺术手段进行一百八十度的颠覆,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立场和态度,在价值观上很难经得起推敲。
影视作品中还有一种不良倾向,就是赞美负面的价值观。元旦期间票房和话题爆棚的电影《老炮儿》,就对老炮儿身上那种游离于主流价值观之外,灰色甚至阴暗的价值观不吝赞美;对老炮儿所代表的那个年代,毫不掩饰缅怀和致敬之情。影片上映之后,这种价值观倾向受到了诸多批评,但主创团队丝毫不把批评声听进耳朵里。在该片票房突破8亿元的庆功宴上,冯小刚把戏中老炮儿茬架时候穿的将校呢战袍赠给“谭小飞”扮演者吴亦凡,被解读为“老炮儿精神”在两代演员之间传承。一个应该受到批判、谴责和反思的年代里形成的精神特质,竟然在一个盛大庆功宴上郑重其事地“衣钵传承”,这真是一种匪夷所思的价值立场。
大多数追剧追影的观众和网友,也许很少注意到影视剧本身的价值立场和审美取向。很多人只是把看剧当成一种减压方式,或者纯粹为了打发无聊时光。所以越是颠覆常识、解构现实,越是戏谑嬉闹、娱乐至死的网剧,就越是受到欢迎追捧。所以,这种“毒剧”的风行似乎很难去指责是某个人、某个团体的责任。但正是这种看似“谁都没有错”造成的局面,更是令人感到担忧。它说明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文化娱乐领域已经失去了价值观的制约,失去了健康的评价体系和审美标准。“毒剧”大行其道,不但没有受到批评,反而有可能起到负面的示范激励作用,鼓励更多的影视从业人员步其后尘,制作生产更多的“毒剧”。而这,恐怕不是文化艺术市场所应该追求的目标。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