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一段陈道明“发飙”的视频引发热议。在某档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节目中,来自山西稷山的孩子们表演的高台花鼓,被现场青年评论团“毒舌”相向。表演没有创新、没有个人英雄等评论,让陈道明听不下去,他犀利地指出,评论团成员可能有很高的知识,但是对我们传承的文化却缺乏基本的常识。如此“无知者无畏”,真是“胆子好大呀”。
陈道明与青年评论团的观点分歧,抛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创新?与技术创新不同,文化创新并不必然是颠覆式的,不能一味地求新、求变,甚至求异、求怪,它必须有源头、有根基,必须建立在对传统精髓的传承与坚守之上。此番受到热议的稷山高台花鼓,与农耕文明血脉相连。整齐、壮阔是它的艺术形式,热情、喜乐是它的精神内涵,这样的根与魂,值得珍惜传承。其他传统曲艺文化、民间绝活,亦是如此。说到底,无论什么性质的节目,都不能为了博眼球、赚收视而将传统文化“乔装打扮”。奇葩怪异、低俗媚众一类的“创新”,只会将传统文化变得不伦不类、面目全非。
如今,很多电视节目喜欢打传统文化的主意,却一味追求娱乐、恶搞,甚至以否定、颠覆为乐。各种“明星导师”、“特别嘉宾”、“专业评委”扎堆亮相,名家大家不是没有,但更多的还是一些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的充数之辈。有的人为了刷存在感,对什么问题都敢慷慨陈词。更有甚者,为了所谓节目效果,上台必“撕扯”,张嘴便“毒舌”,沉迷于奇谈怪论、胡说八道带来的围观。这样的“文艺节目”和这样的“文化人”,无疑对社会公众尤其是年轻人带来不小误导。我们恐怕还需要更多的陈道明,还需要更多棒喝警醒。
高台花鼓遭遇全盘否定,只是当下不少传统文化艺术境况的一个缩影。对于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来说,困惑可以有,不喜欢也没关系,但决不能忘记敬畏,丢掉根本。只有对传统文化多一些了解,多一份尊重,我们才会保持守望文化的力量,也才能赢得创新发展的空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