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16年中韩电影论坛如期举办,谈及中韩电影合作的时候,与会嘉宾们都认为“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中国与韩国依靠着地缘优势和文化纽带,不但共享相似的思维方式、审美取向、身份认同,还涌现了很多优秀的明星、导演。按理来说中韩电影界也应该无障碍沟通共赢才对,但是事实却是,一直以来韩国的票房法宝在中国都不温不火,中国的卖座电影在韩国也应者寥寥。
自2014年《中韩电影合拍协议》签订之后,中韩电影合拍片迅猛发展,其中最成功的案例就是创造了3亿多票房纪录的《重返20岁》。作为合拍的典型案例,它的成功在于拥有一个充满创意的故事,并在中韩两国以两套团队分别进行了本土化的工作。相信影迷们还记得,《重返20岁》中对邓丽君歌曲的回顾和对《还珠格格》的引用,都使观众在不知不觉间露出了会意的笑容。相比之下,韩国团队来华拍摄的“同主题变奏”《我的早更女友》等影片却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冷遇。可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本土化的工作还得自己的团队做。
至于为什么中韩各自的好电影都面临“走出去”很困难的问题,其实说来也简单,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只看两种电影,一种是国产电影,另一种就是好莱坞电影。观众们在好莱坞电影中寻求感官冲击,在国产电影中寻求文化认同,这就是好莱坞大片和国产喜剧片卖座的原因——感官冲击不用说,喜剧是建立在高度相似的文化背景上的,所以这不是韩国电影的问题,也不是中国市场的问题,这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
那中韩两国应该如何应对,才能携手逆袭呢?大致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第一,多进行本土化改编。继续走《重返20岁》的成功套路,把一个经受过检验的高质量原创剧本,交给一个优秀制作团队本土化。第二,充分挖掘历史文化上的交集,然后用两国观众都很熟悉的导演、编剧、明星和制作团队,一块打造类型丰富的商业片,以期对抗好莱坞的冲击。比如韩国备受好评的电影《暗杀》在中国叫好不叫座,首先是因为此类剧本容易夸张的通病,其次是因为中国观众对韩国人抗日的故事不足够感兴趣,还是更期待在银幕上看到本国的民族英雄。如果以同样的影片质量讲述一个中韩壮士共同抗日的故事,效果也许会好得多。第三,可以从相对小众的低成本电影比如文艺片入手。《晚秋》虽然不是合拍片,不过足以作为样本。 (祖纪妍)
文汇报:能不能为拍电影发行证券?2008-12-03 |
尹 鸿:屋檐下飞不出金凤凰2012-02-28 |
王 冲:好莱坞正在影响中国2012-04-13 |
李星文:加大合作,台湾电影会带来什么?2012-12-04 |
韦 恩:港产片到底在做什么?2013-03-21 |
周黎明:拿什么逆袭你,好莱坞2013-06-19 |
张 勇:走出去拍片不应浅表化2013-07-05 |
范小青:中韩合拍片且慢且思索2014-04-30 |
何勇海:不必对美剧版《西游记》太敏感2014-07-15 |
云飞扬:“天坛奖”将现实情怀进行到底2015-04-2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