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能够自己生长、丰满,不断自我调适,以适应新的时代需求,这就让它具有了极强的活力与融入能力。在任何时代背景之下,传统文化都能与当时的民之所思、民之所愿相契合,做到“随风潜入夜”,无声无息之间就浸润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与每个人的每一段人生都丝丝入扣。
而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完成自我生长,就是因为它始终扎根于民间,是民众集体的智慧给予了它自己生长的机会,也赋予了它这种能力。
“福”字字形的变迁,就是传统文化自己生长的一个典型事例。过年时贴在大门上的“福”字,估计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这是汉民族由来已久的风俗,如果按照传说,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姜子牙的时代。
在纯正的汉字中,福字的写法当然是很显规矩方正的。而在民间,百姓们则尽情发挥出了自己的智慧,设计出了寿桃福、五谷丰登福、龙凤呈祥福、招财进宝福等等各式各样的福字,贴在门上不仅好看,还充分体现出了人们内心中最深的渴望与期盼。直到今天,“福”字还在变,丙申年的福字中多了各种形态的小猴子,每一只都长着动漫里那种大眼睛和长睫毛,活泼可爱。
面对“福”这个字,一向以沉稳内敛为特征的汉民族,集体爆发出了高昂的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让每年的福字都花样翻新,获得一家男女老少所有人的喜爱。
试想,如果福字一直都是一个方方正正的方块字写在一张红纸上,那么每年春节前买福字、除夕贴福字,很可能也就沦为了一件年轻人们不得不干可又不情不愿的事情。“总把新桃换旧符”的风俗,也就不会历经千年依旧让人们这么乐在其中了。
像福字这样在非常精粹地保持住了精神内核的基础上,不断对形式进行更新换代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充满了传统文化的各个角落和细节,共同构建出了传统文化蓬勃涌动的生命力。所以,在今天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永恒的,形式随时都是深入人心的,这种组合,注定了传统文化是拥有强大力量的。这力量不可低估、不可替代、能够信任、可以依赖。
几乎在每一次与网络文艺相关的研讨会上,传统作家和评论家都会谈到一个问题:在八十年代,中国文学曾经经历了一个黄金时期,那是一个全民皆文学青年的时代。可惜,那时的作家们主动放弃了生机盎然的文学市场,走入了象牙塔,去追求文学的另一种境界,离开了热爱他们的读者。结果,在民众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出现了巨大的阅读空白之后,网络阅读横空出世,迅速占领了这块空白。
而中国传统文化,从来没有离开过它的民族和人民,始终深深扎根于民间。它就像冬天的雪、春天的花、谷雨前的茶,总会在人们最需要它的时候和地方,悄悄的来,静静地陪伴,为生活增添诗情画意,为人心里照亮希望和喜悦。
同时,又在民众集体智慧的灌溉下,谦虚的、虔诚的、充满睿智的生长着。
有人说“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可中国传统文化这轮太阳每天都会升起,每次升起都是崭新的,温暖着万物和整个世界。
人民时评:贺岁片,莫成为美丽的流星2009-01-14 |
张德祥:重铸民族文化自信心2010-07-16 |
张颐武:“四跨”诠释新媒时代2012-05-15 |
李 磊:舌尖上的两种爱国主义2012-05-29 |
邹广文:乡愁的文化表达2014-02-13 |
于 漪:教育文化类节目要有自己的坚守2014-05-12 |
高鸿钧:法律文化需要自己的“底盘”2015-07-13 |
一味“萌萌哒”也是卑躬屈膝2015-08-21 |
曹保明:守护乡愁 留住“活着的文化”2015-12-01 |
刘近涛:以“独特”守护美好乡韵2015-12-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