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那个总是哈哈大笑的老爷子阎肃走了,他留给了人们大量的经典作品,以及品味不尽的人生故事。
几天以来,悼念阎肃的文章、跟帖遍布各种信息平台。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对这位耄耋老人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他的离世,表达热切关注、真诚悼念。在观点多元化的时代,这种舆论评价和大众情感的高度一致尤为可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阎肃现象”?一个最直观的原因就是,老艺术家阎肃穷其一生,创作了一大批影响几代中国人的经典作品。
艺术家靠作品说话,阎肃的一生是追求艺术创作的一生。他以毕生精力,创作了歌剧《江姐》、京剧《红色娘子军》、歌曲《我爱祖国的蓝天》《长城长》等众多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讴歌时代、服务人民、鼓舞精神、滋养人心。一代又一代人看着阎肃的戏、哼着阎肃的歌长大,因为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穿透力,他的作品已经深刻地影响了社会文化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社会审美和大众情趣。
把阎肃的作品放在历史的坐标中去看,我们会发现他创作的一千多部作品,很多都是人们心中的经典,唱出了人们的心声,也是时代的印记和标识。“下海”大潮涌动时,他创作《军营男子汉》,以战士的独白阐释从军的光荣,唱出改革开放初期官兵的精神风貌;改革开放需要精神动力时,他用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激发人们冲破思想枷锁、勇于探索实践的豪情壮志……与时代同行,让阎肃永葆艺术青春。
贴近基层、用大白话创作,又满怀真情实感、自成风格,也是阎肃备受民众喜爱的一个原因。他努力追求作品的雅俗共赏,把很多严肃的指令性任务,变成了富有情感和哲理的经典。《雾里看花》《红梅赞》等一大批作品,实现了严肃题材的生活化表达,提升了创作的内涵和价值。这些“顶天立地”的作品穿透了话语体系的隔阂,打通了两个舆论场的壁垒,叫好又叫座,殊为难得。
人们深情悼念阎肃,表达的既是对这位“时代楷模”“人民艺术家”的缅怀,也是对文艺创作提出的诉求和期许。今天,改革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社会观念思潮趋于多元,人们迫切需要更多脍炙人口、提振精神的作品。时代在变,人们对笃定恒心、倾注心血作品的欣赏不会变;对“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的向往不会变;对德艺双馨、虚怀若谷的艺术家的敬仰不会变……这些,正是“阎肃现象”留给世人的启示。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不折不从、亦慈亦让的胸怀风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从艺精神,让这位艺术家的精神遗泽长留人间。他用生前歌、生后名,无声地标注了文艺工作者应有的追求和理想,这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引领。
孙建清:“鲁奖贿选风波”必须查个水落石出2015-07-07 |
熊丙奇:导师可以一怒断绝师生关系吗2015-09-22 |
胡 涵:导师与学生断交,不太符合师生伦理2015-09-22 |
夕 言:从师徒“断交”想到“精致利己”2015-09-23 |
朱达志:请跳出“朋友圈”,看师生恩断义绝2015-09-23 |
于文华“误传“阎肃被去世为何发酵?2015-10-27 |
龙敏飞:“阎肃被死亡”拷问媒体的社会责任2015-10-28 |
大众话题:不传谣不信谣不是什么高要求2015-10-29 |
不传谣不信谣不是什么高要求2015-10-29 |
一个人的耳光和多数人的表达2008-10-08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