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从红包大战感知年俗文化变迁
堂吉伟德
//www.auribault.com 2016-02-16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我就没看春晚,一直在低头抢红包,现在听大家议论春晚‘槽点’,我完全不知所以。”2月10日,西安80后牛女士有些遗憾地说,曾几何时,一家人围在电视前观看春晚是除夕夜的传统,而现在,在手机上抢发红包逐渐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春节,已然成为“万人低头,机不离身”的节日。

  移动改变生活,智能冲击春节,当前的过节方式较之于过去,已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新的方式逐步取代了旧的方式,旧年俗已不再一成不变,变得更加丰富而多元。2016年春节,以除夕夜“全民抢红包”,让这个春节打上了自身鲜明的印记。网购年货、春运“逆向迁徙”、微信“抢红包”、家人同看老电影……透过大数据的分析,不难看出年俗在时代的变迁下,在不断地进行着形式的固化,新的年俗正在形成。

  曾几何时,喝腊八粥、祭灶、守岁、拜年、祭财神、逛庙会、闹元宵等传统的过节形式,无论在仪式上还是在程序上,都已然发生了变化。一度被人乐此不疲的放鞭炮的行为,也因为环保意识的增强,也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春节期间,携一家老小远离喧嚣和烦扰,让身、心、灵回归自然与宁静,已然是多数都市人过年的“新习俗”。追求心灵的更加平静和节奏的更加平稳,更注重个体的自由度和形式的多元化,已然成为过节的新时尚。

  现在的年轻人,已不再为传统的人情和形式所束缚,他们显得更加开放和自由,也具有更多的选择权。不必再像文化贫瘠的时代,守在电视前集体看春晚,而可以独居一室看看书,或者邀上三五友人聊天喝茶,而方兴未艾的同学会、战友会等,又给春节增添了新的内容。除了陪家人、朋友,大多数时间都是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过去基于物质和精神文化贫乏的形式设计,在当前已实现了完全性的解构,比如贴春联,或者在家中做上几桌饭菜,邀请所有的亲朋好友前来吃饭,或者初一只吃剩菜剩饭,正月初五倒垃圾送穷,这些或基于条件而无法实现,或者基于观念已不再坚守,过节跟平时一样已无太多的规矩与禁忌,唯有不变的是回家团聚和放松身心的主题。

  如果对照春节的起源来看,不难发现春节的形式已在历史的车轮中迥然不同。有人感叹年味渐淡,过年已然没有了多少意义。很显然,那是基于思维固化、观念定势下的认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春节,移动互联和高度智能化下的春节,之前的很多伴奏曲已成为主题曲。大数据下,猴年春节期间(除夕到大年初五)微信红包总收发次数达321亿次,总计5.16亿人通过红包与亲朋好友分享节日欢乐,一批依托于新技术新平台的“二次元春晚”、“草根村晚”带来了新潮流。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认为,“对年味不足的抱怨,折射的是一种文化焦虑,是转型时期的文化纠结。”从农耕文明进入了工业文明,社会基础变了、文化生态变了,节日习俗随之变化则无可避免。因而,以新的眼光来看待和认识节日,才能用新理念服务新年俗,用新的智慧营造新的年俗。适应、接受和喜欢上新的年俗,才能让春节在与时俱进中,保持其文化内涵不变,才能让春节文化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