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沉重彩礼背后的文化对立
毛建国
//www.auribault.com 2016-02-25 来源: 太原晚报
分享到: 更多

  在河南中部某村,“婚姻”的价值不仅由不断飞涨的彩礼支撑,而且女孩也依照相貌、学历的不同,而被标上了不同的价格。彩礼按照学历不同,本科15万元,大专12万元,中专10万元。(《中国青年报》2月24日)

  现在,对彩礼的吐槽很多,貌似理性的分析也不少,主流声音指向三种。一是农村父母观念有问题,还停留在旧时代。二是社会保障不力,很多农村父母想通过索要彩礼,来保证自己后半生。三是人口结构失衡,男多女少。

  越是貌似深刻的分析,越有可能离题万里。在谈论彩礼时,想请大家注意一个问题。彩礼是给女方的,可事实上,又有多少彩礼钱是被女方父母用掉了?

  就彩礼问题,笔者调查了几个身边人。这几个调查对象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身在农村,有出自农村,也有城里生城里长的知识人士。调查发现,多数人支持适当要彩礼。原因主要有几种,一来要彩礼是一个传统,没必要打破;二是通过要彩礼,体现对女儿的重视;三是通过索要彩礼,来考验男方的实力,以及对女方的感情认同。理由值得商榷,但就其初衷来看,多数父母索要彩礼,主要还是为了孩子,而不是为了自己。

  在对彩礼的围观中,存在着一种明显的文化对立。这种对立的由来,有着传统的“妖魔化丈母娘”的影子。很多人在评价和认识一个现象时,喜欢套用现成模式,把看到的一切都归咎于世风日下。这种文化对立,还受到城乡隔裂的影响。表现为很多人在谈到农村,特别是相对落后的农村时,抱有傲慢的态度,以此体现自己的高人一等。

  一种风气蔓延开来,不排除会发生一些扭曲和变形,特别在个别地区和个别人身上,会发生“沉重的彩礼”。但就普遍现实来看,并没有大数据证明,今天的彩礼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沉重彩礼背后的文化对立,尤其需要警惕。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