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书架最上面几排的书够不到,怎么办?”“拿望远镜看。”别笑,这不是段子,而是经常发生在杂书馆内的对话。由高晓松担任馆长的这家私营图书馆,开业两个月来热度不减。除周二闭馆外,仅正月初七到昨天,每天都有超过280位读者通过预约前来看书,最多一天竟来了354位读者。(2月26《北京日报》)
当城市里的一些公共图书馆稍显冷清,一些县级图书馆、乡镇图书室更是门可罗雀的时候,这家由以前的著名音乐人,现在的网络脱口秀主持人高晓松担任馆长的私营图书馆,却显得火爆了许多,规模不算太大,图书也跟一些公立图书馆没法比,但是人气却很旺。这一方面得益于这些图书馆里面的书更有特色,满足了部分读者的阅读需求;另一方面也源于他们提供的服务更接地气,受到了读者的肯定。
而类似这种由一个名人撑起一座图书馆的,还有湖南卫视著名主持人汪涵在长沙市出资建设管理的“培荣书屋”,同样在读书人心目中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一些外地游客、读书人去长沙旅游、公干的时候,还会特意去寻访一番,然后在里面读读书,临走的时候可能还会带上一本。不管是高晓松的“杂?书馆”,还是汪涵的“培荣书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由名人明星出资建设,聘请专人进行管理,而他们开设书馆、书屋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赚钱,更多是出于一种公益精神。
我们不否认高晓松和汪涵首先自己是爱书之人,同时也具备了一般人难以具备的经济实力,所以才从个人兴趣爱好出发,最终“衍生”出了一座向社会开放,向所有爱书之人开放的图书馆或者是书屋书店。但是他们的这种做法,确实也体现了名人明星的一种文化担当,私营图书馆、书店的出现,一则满足了部分爱书之人阅读的需要,既给他们读书提供了一个清净的去处,也给他们的精神与灵魂找到了一方安放之所;二则也算是对公立图书馆的一种有益补充。
建设和维持一座私人图书馆的运营,是需要很大的成本投入的,所以我们并不是鼓励人人都去这么做,但是当越来越多的名人明星开设饭店、餐馆、酒吧赚钱的时候,高晓松和汪涵能够“不走寻常路”,开一家不赚钱,反倒需要自己不断投入资金维持运营的图书馆和公益书屋,这确实很难得。著名作家巴金说过,“人不能单单靠吃米活着”,意思是人应该在满足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还应该有点精神追求,那么高晓松和汪涵开设私人图书馆、公益书店的做法,就是对精神文化层面的一种追求,同时也满足了部分读者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希望那些有条件,有能力的名人明星能够承担起更多的文化担当,能够兴办更多这样的私人图书馆、公益书店。
中工时评:文化讲堂的滋养是潜移默化的2008-12-12 |
高谈阔论:不看“私传”已多年2010-08-06 |
《知音》上市又遇道德围城?2012-05-07 |
高谈阔论:《焚书指南》传递什么信息?2012-08-27 |
文化讲堂的滋养是潜移默化的2008-12-12 |
虚借名人效应不如彰显草根价值2013-10-14 |
文汇报:还要从推土机前救下多少名人故居?2009-08-21 |
王宇环:文化走出去:用心才会共鸣2015-06-24 |
何勇海:有多少字画珍品被监守自盗2015-07-23 |
全社会都该呵护孩子阅读权利2016-02-02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