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小品艺术贵在“回归生活”
韩贵东
//www.auribault.com 2016-03-02 来源: 江西日报
分享到: 更多

  2015年,伴随着各种“喜剧明星”选秀节目火爆荧屏,小品曲艺类的电视节目大火了一把,各大卫视也纷纷亮出自己的招牌菜,从笑星大咖云集的《笑傲江湖》,到捧出众多喜剧新人的《欢乐喜剧人》,在当下“娱乐化”的市场消费逻辑下,给观众带来欢乐的小品艺术正迎来一个发展高潮。

  学者罗曼·罗兰说: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近年来,小品艺术广受欢迎,佳作不断涌现、影响力日渐壮大、专业人才辈出,而这一切皆源自小品对“回归生活”这条艺术创作金科玉律的最大认同。猴年春晚,央视春晚在各个不同的时间段进行节目编排,前后共播出了7个小品,每个小品都是回归生活的接地气之作,而一度成为网络热搜关键词的辽宁卫视春晚小品节目则多达9个,其中《吃面》,一经播出便在网上不断被转发和议论,观众纷纷称赞这个小品不仅“笑果”惊人,而且针砭时弊,讽刺了前段时间发生在青岛的“38元一只虾”的店家宰客事件,以轻松的镜头语言表现了做生意要有良心、要有商业信誉的积极主题。

  小品原本只是一种小众艺术,最早是艺术类考试中,考察考生艺术素质和基本功的面试项目,直到198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陈佩斯、朱时茂表演的小品《吃面条》取得巨大反响,成为小品作为独立艺术样式的开山之作。此后,在小品艺术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春节联欢晚会、元宵晚会、中秋晚会等节日综艺晚会成为小品艺术最大的传播媒介与平台,并因活泼、诙谐、生动的表演形式契合节日氛围、适合晚会舞台,成为许多观众对节日综艺晚会最强的观赏需求。时下,节日综艺晚会的定位、主题、节目内容、表现形式、参演人员更加丰富多元,但无论怎样变化,在观众心中,小品的重要地位却始终不可替代。观众对小品的喜爱,已经融入生活,成为一种习惯:休假期间,一大家子人,看着小品坐而闲聊,雅俗共赏,其乐融融——小品艺术真正做到了回归生活的接地气。

  小品艺术正是在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曲艺样式的独特特征:幽默诙谐的语言、短小精悍的表达、简单明了的抒怀、意味深长的主题。小品虽然发展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但从根本上来说,它就像南昌的拌粉、瓦罐汤一样,是一种精致的小菜、一种艺术的烹制,文本内容讲究以小见大,文本表达讲究精益求精。2016年辽宁春晚的小品《吃面》,其最大的内核就是对于“天价大虾”这一诚信问题的探讨。在反映内核的前提下,小品创作还必须要有笑料和“包袱”,语言要幽默诙谐、生动有趣、富有思辨,既契合节日氛围,让观众开怀大笑,又能让大家感受汉语魅力,以及故事内涵的哲理。

  舞台表现的时空限制,让小题材、小事件、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成为小品擅长表现的,而在“快餐文化”“碎片阅读”的新媒体时代,小品艺术的发展其实就是对时代脉搏把握之下的艺术料理制作,从内容的选材到最后的成品表达,都要经过创作者深思熟虑的思考,遵循那条颠扑不破的艺术准则——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海派清口开拓人周立波曾跟北派相声艺术家郭德纲有过发展背后文明差异的激烈讨论,艺术的多元发展不能以简单的“对错”来评判,观众的掌声才是最好的证明。在小品艺术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严顺开、赵丽蓉、宋丹丹、巩汉林、范伟、高秀敏、郭达、郭冬临等一大批小品表演艺术家积极从生活中汲取养料,不仅使小品表现题材空前丰富,反映社会现象的深度、广度及其表演形式也愈趋多样化。如1995年的《如此包装》、2004年的《都市外乡人》、2014年的《扶不扶》等,皆是从老百姓的家长里短、社会热点的世相百态出发,反映了芸芸众生的琐碎烦扰,并从这些琐碎中升华出对真善美的深情呼唤。

  综上所述,小品是“笑”的艺术,讲门道,深入生活,贴近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找灵感,是小品发展的关键。当下小品创作尽管一派欣欣向荣,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小品忽视火热的现实,不以积极态度来考虑价值引领,单纯热衷于撕破“假恶丑”带来的快感;一些小品为了迎合市场,把低俗、庸俗、恶俗、媚俗的内容堂而皇之搬上舞台;一些小品没有生活温度,沦为文人学者的语言秀场……布莱希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梅兰芳并称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的创始人,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真”“善”“美”,而“真善美”来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小品创作自然要在市场主义的消费逻辑之下,但是小品艺术的创作不能出现本位缺失的症候,我们的小品创作也要用艺术的眼光走进生活,创新题材,挖掘内涵,在接地气的同时把握艺术真、善、美的底线,丰富寓教于乐的表达形式,让小品不仅给观众带来欢乐,更带来思考。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