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就各类问题发表看法。全国人大代表、东方卫视主持人曹可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真人秀过多过滥”,并直指真人秀节目“抄、滥、空、假、俗、贵、霸”7个乱象,提出电视台应以新闻和文化立台,不能变成真人秀电视台,造成电视文化缺钙和贫血。
曹可凡代表的言论得到了网民的热议。中国的电视上,现在有多少综艺节目?有媒体统计,2015年共有215档综艺节目面世,以平均季播长度13集来算,观众需要每天看7集,一年内才能看完这些节目。而假设每一集节目播出时长90分钟,每天看完7集要花掉约11个小时。2016年到目前的情况也大体如此,预计综艺节目将超过200个。
综艺节目当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这类节目大行其道,在竞争激烈的卫视节目里,是一种市场选择。但市场选择,未必意味这个市场就尽善尽美。笔者看来,国内综艺节目有两个特征:“懒”和“急”。在创意、设计、构思方面“懒”,直接购买版权、抄袭创意、搬来团队,原创不足,千人一面。“懒”的另一面就是“急”,一有节目就赶紧开播,跟潮流,造话题,短时间拉升收视率,提高品牌价值。于是就有了如下场景:打开电视,满屏幕的唱歌、做菜,各个旅游团游遍世界,男男女女组团相亲……
当然这些节目里也有精品,但是想想2015年里那215档节目,能记住的有多少?同质化有多严重?现在对综艺节目泛滥扎堆、过度娱乐化的反思,其实也是一种市场“吃撑”了之后的“反胃”。
早有国外学者提出电视时代存在“娱乐至死”的倾向,一切文化内容都容易沦为娱乐的附庸。电视,不仅是娱乐的舞台,也是文化的载体。作为公共传播平台的电视,下好文化这盘棋,是该有的担当。
前不久,《中国成语大会》总决赛当晚收视登上了全国第一。该节目在文化开掘上颇费苦心,选手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两脚书橱”般的知识储备,令不少观众直呼“被虐成文盲”,节目组也称“这是观众的胜利,文化的胜利”。近些年,颇有些文化类节目成绩不俗,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华百家姓》《汉字英雄》等。这检验出了市场的力量,也足以让业内人士对国内观众有信心——大家并不只是对明星感兴趣,只喜欢看插科打诨、嘻嘻哈哈,那些有文化分量的节目,完全可以留住观众的目光。
耕耘文化不易,需要积淀、耐心与诚意,希望广大电视人抓住观众口味改变的关口,多多锤炼、细细打磨,让我们打开电视时,既有轻松与欢笑,也能收获深思与感动。
人民日报:透视“家庭妇男”潮2010-05-10 |
陈一舟:别让真情成为任娱乐打扮的姑娘2011-08-18 |
刘文嘉:让电视文化重归绿色生态2011-12-29 |
刘效仁:“赞歌一律不要”但愿不仅仅是狠话2013-08-23 |
魏 青:电视节目为何流行“跟屁虫效应”2013-10-21 |
于 漪:教育文化类节目要有自己的坚守2014-05-12 |
文化言论:文化深度+创新让传统文化类节目...2015-08-10 |
文化深度+创新让传统文化类节目“细水长流”2015-08-10 |
电视文化节目怎样拥有生命力2016-02-23 |
文化类节目如何做“文章”2016-02-2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