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这两天,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微信朋友圈里,一条题为《在大学里和陌生人kiss,原来是这样的一种体验》的微信被传得火热。记者获悉,文章作者南航在读本科生,他和一群爱好摄影的学生创建了摄影团队。3月中旬,他们在南京高校发起“你好,陌生人”活动,获得不少大学生响应。活动要求参与者与陌生人亲吻,以表达彼此间的信任。有人甚至参加活动献出了初吻。(4月5日《现代快报》)
诡谲的行为艺术,大胆的青春叙事。在这一活动中,我们几乎很难说清,到底是“陌生人”成全了参与者关于亲吻的热切想象,抑或是“亲吻”的行为当真熟络了日益冷漠的人情?一面是用心良苦的劝世意愿和价值倡议,另一面则是被猜忌的荷尔蒙与流言四起。这场“戏剧性的相遇”,正引发戏剧性的后果。尴尬的现状是,当那些亲吻与被亲的陌生人,被定义为“代表自己”的小众异类,其所试图传播的公共理念,反倒变得无人关注。
“你好,陌生人”,可谓杂糅了现代社会行为艺术的典型特征。比如说,与生俱来的无厘头、挑衅性,以挑战传统的规范和秩序来宣示主张;再比如说,毫不顾忌的感官冲击力,在场景建构、画面组织等环节不遗余力地刺激受众。仅仅就此而论,“亲吻陌生人”的策划自然很是成功。可是,就如同许多行为艺术一样,这一活动也存在着不容回避的“缺陷”。那就是,“行为语言”与“价值诉求”发生断裂——你所做的,不能支撑你所说的。
包括亲吻陌生人在内,诸多行为艺术往往存在着“表现力有余,价值说服无力”的通病。特别是,随着目标设定的空泛化,抽象的大词、空洞的说教大行其道,所谓“行为艺术”更加陷入了自娱自乐的窘境……此次活动的策划者解释称,“亲吻陌生人”旨在表达对陌生人的信任。可是试问,我们为什么要信任陌生人?陌生人又为什么值得信任?凡此种种,倘若无法在逻辑上自圆其说,公众想必很难为之动容。
在很多时候,各式各样的“行为艺术”,可能连自己都不清楚要表达些什么。其生拼硬凑的自我辩解,时常显得漏洞百出而莫名其妙。一个越来越令人担忧的现实在于,不成熟的行为艺术,已经愈发孤立于社会多元价值的建设过程,而变成了封闭的、去意义化的圈子文化。就此而言,“你好,陌生人”的行动,也许并不是面向“陌生人”,而只是面向参与其中的陌生人。将之定义成小众人群内部的社交活动或新鲜尝试,是否更为恰当呢?
亲吻陌生人,固然无法带来真正的信任,可是其也未必就如同一些人所猜想的那般不堪。对于此类行为艺术,我们本就无法以常规的标准加以评判。既然如此,听过、见过、忘过便好。现实的生活,毕竟要比那些“策划出的人造场景”复杂得多。
快评论2014-04-30 |
宋 华:给真正的教育者 宽松的舆论环境2014-05-08 |
张田勘:人与动物,需要零距离的亲密吗?2015-03-31 |
张 铁:因为有爱,每句话都要好好说2015-06-29 |
寒夜躺广场算哪门子员工培训?2016-01-15 |
“耍猴式励志”要不得2016-01-22 |
爱情鹅被吃了,你在感伤啥?2016-02-18 |
爱情鹅被吃了你还在感伤啥2016-02-18 |
莫让“爱情鹅”的归宿演化为道德绑架2016-02-18 |
关于中工网|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