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读书这个话题,一年热闹不了几回,世界读书日算是其中一次。每到这天前后,关于阅读的忧虑和呐喊都要例行“轰炸”一番。如今,世界读书日在即,一个新生事物引起了公众注意——知乎推出“一小时”电子书系列,旨在为见缝插针的阅读者提供精缩版的“干货”。然而读者褒贬不一,有网友直言,1小时速读依然是肤浅的碎片化阅读。
近年来,关于阅读的话题可真不少。从政府、媒体到社会组织、有识之士,各方表达忧虑、卖力吆喝,算得上情真意切、苦口婆心。以读书日而言,每年这个时候,不少古人都会受邀“穿越”回来,四处抛头露面,呼吁“书到用时方恨少”“书山有路勤为径”;而当代人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有的畅谈读书益处,有的呼吁读书永远不迟,还有的更为贴心细致,教人“怎么读一本书”……
但是仔细想想,这种带着浓重鸡汤味儿的“唠叨”我们太熟悉了。从小到大,关于读书的赞歌就一直唱,像神曲一样根本停不下来。然而时代变了,劝导读书的说辞也在变得缺乏诱惑力——阅读能饱读诗书,上网好像也可以;阅读可以开拓眼界,旅游表示有意见;阅读可以震撼心灵,电影院半价优惠啦!从某种程度上说,关于阅读的忧虑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可我们仍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当然,以上所说的“阅读”都是系统、严肃的深度阅读。在“有识之士”看来,通过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的碎片化阅读根本不算阅读,只能算是“浏览”,并为此忧心忡忡——如果人们满足于浅尝辄止的速读、满足于精神食粮快餐化,那是一种悲哀。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智能手机等电子阅读器的出现大大激发了人类的阅读热情。乘坐公交地铁就会发现,“手机控”们除了自拍、聊天、斗地主,还有不少静悄悄的阅读者。日前,第十三次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达60%,日均手机阅读时长更是首次超过了1小时!
因此,承认数字化阅读成主流,应该成为讨论阅读话题的前提和基础,并且与其批评、拍砖,不如尊重、扶持和引导。以“一小时”电子书而言,尽管在挑剔的读者看来它们仍与“肤浅”脱不了干系,或许它们所主打的“深度”仍然只是噱头,但你可以喜欢也可以不屑,可以作为“快餐”也不妨碍“主食”,它们满足了部分群体的现实需要,给人们的餐桌增加了新的选择,因此可以说是一个有创意的商业尝试,值得数字出版行业参考和借鉴。
此外,相比于口水和争议,或许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数字化阅读能否与深度愉快玩耍?阅读不一定非得一卷在握,尽显文艺范儿和高逼格,与其把人们从手机、电脑前拉回书本,倒不如让人们在手机、电脑上更轻松方便地找到好书。在这方面,数字化不止于快速、及时、交互、便携、成本低等优点,还有提高人们阅读兴趣、培养公众阅读习惯等无限可能。
一方面,其内容可以更丰富,在改进阅读体验的同时在内容上不断尝试,与深度更好地结合;另一方面,它们可以作为一个桥梁,将碎片化阅读的用户引流到深阅读的行列中,让更多人对读书“路转粉”,逐渐成为“死忠粉”。
人民日报:说说“浅阅读”2009-04-24 |
人民日报:说说“浅阅读”2009-04-24 |
田 欢:深度阅读,与灵魂相处2012-04-24 |
人民日报: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2014-01-06 |
祝 伟:在新媒体时代重拾深阅读2015-04-22 |
蒋维祥:让“移动阅读”更具书香气2015-04-24 |
王 婵:建设“书香社会”不妨从全民“悦读...2015-04-23 |
黄琬钧:深度报道不能死2015-12-28 |
李昊阳:别让生活被微信“绑架”2016-01-14 |
别让生活被微信“绑架”2016-01-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