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日前,北京国粹艺术传承促进会和北京市初级中学京剧教材编写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大力推进京剧进校园活动,以更好地传承国粹文化。目前初中版的京剧教材已在丰台区试用,将在全市推广;同时小学版京剧教材也筹备编写,将适时推出。(5月4日《新京报》)
京剧是我国传统戏曲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且经久不衰的文化遗产。京剧教材的试用与推出,具有加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的重大意义。
然而,京剧进校园需要循序渐进。我国戏曲文化特别丰富,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京剧传承和发展了地域特色文化,具有强烈的“身份”特点,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地域的狭隘性。此外,西皮、二黄唱腔固然优美,但咿咿呀呀、一调三啭的缓慢既不符合我们现代审美习惯,也与快节奏的当代生活有所背离,这也是京剧日渐式微的根本原因。
因此,京剧进校园初衷良好,但须注意细节的把握。如何教授京剧教材,新闻中没有提及,也引起很多家长的关注。若是占有较大课时和分值,一是重新、大量地配备师资和教材,或令京剧教学沦为一门新型培优课,会造成孩子、家庭新的学业负担,二是京剧乃一门专业性极强的艺术,孩子年幼,一时半会难以理解京剧的精妙之处,强行灌输可能会达不到理想效果,或事倍功半甚至引发抵触心理;三是孩子们性格各异,爱好不同,因而在北京地区全面推行京剧教材,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
我们必须明白,京剧最鼎盛时期并非是走进了校园,亦非号召孩子们学京戏,而是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使然。而任何一种表演形式,本身就具备不断融合不断创新、不断舍弃的特点,带有一定历史时期的烙印,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是无可逃避的时代潮流,刻意地强制性保护、推广并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
故而,传承京剧贵在“润物细无声”,顺其自然是对孩子和京剧的双重保护。首先要繁荣京剧市场,营造喜爱京剧、传承戏曲文化的社会氛围,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浸润其中,不知不觉地爱上京剧;然后要结合孩子们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编写出大家真正看得见的京剧、听得懂的京剧和学得会的京剧,不妨开设京剧兴趣班,把那些爱好京剧、有京剧专长和天赋的孩子组织起来,学习京剧,传承京剧。只有到孩子们对京剧具备了一定的热爱、认知和学习欲望,或者具备了方言传承的积极氛围,再全面推广京剧教材,才可能事半功倍。
刘 阳:艺术创新,以何为度2012-05-11 |
王永孝:文化,一支军队的性格与涵养2012-06-01 |
涂启智:珍惜古村落蕴藏的文化信息2013-07-24 |
王丹雪:校园中的死记硬背还应再多些2013-07-25 |
人民日报:小处着手,人人可为2014-04-16 |
付 勤:一蔬一饭间的核心价值观2014-04-17 |
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2014-04-21 |
创新发展,韩国泡菜的别样意味2015-11-03 |
“世界一流”不是一日之功2015-11-11 |
李春生:家风,是无形的财富2016-01-0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