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期,电视剧《欢乐颂》引发了不小的关注,无论收视率还是网友评分,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成为一部话题作品。观察近些年的话题作品,且不论作品的艺术水准如何,之所以受到关注,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这些作品都精准地触摸到了时代议题,能引发普遍性的代入感。如笔者一样,很多人关注这部电视剧,也是因为电视所展示的不仅仅是帅男美女,更多的是这个时代的现实,让人感同身受。
“所有的青春,不再像十年前那么任性。”在《欢乐颂》的点评中,有人写下了这样的句子。也有很多人,提到了十年前的另一部都市生活剧《奋斗》,那时的青春剧,依然有说走就走的勇气,依然坚定地相信着可以通过奋斗来实现成功。此后,经过《蜗居》《裸婚时代》《北京爱情故事》等一系列都市生活剧的洗礼,逐渐把人们从浪漫的情愫中唤醒,直面当下都市生活的现实与悲喜。
网上也有评论说,从《奋斗》到《欢乐颂》的这十年间,时代面貌已然变化,青年一代的精神信条也已不同,追求理想的浪漫被面向现实境况的理性所替代。这十年间,中国社会进入高速发展,GDP快速增长,收入大幅增加,人的物质欲念快速膨胀,同时相伴而来的有很多发展中的困惑,这些共同构成了都市人群渴望慰藉的情感需要。抓住这些时代变化的脉络,方能成就一台好戏。
成功的影视剧,不仅能承接时代议题,还可以设置话题,引发思索。《欢乐颂》里的5位女孩,其生活方式、思维意识、对资源的掌握与运用,始终带着成长环境的局限,需要通过艰苦奋斗获得财富和地位的满足。即便是社交,也依然如此。正如经济学上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曲线”:经济的差距会产生较差的社会流动性,影视剧恰是这些理论的感性展现。
即便如此,作品依然提供了具有包容性的语境。5位出生背景成长经历完全不同的女孩子机缘巧合凑到了一起,不乏合租的欢乐,模糊并在一定程度超越了差距,隐约体现的是平等的价值追求。既有对现实的模仿,又有价值的超越,作品才会具有丰富的解读意义。
《欢乐颂》的原作者就是一个职场人,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作品与现实的贴近。包括《欢乐颂》在内的影视剧,都只是对社会某个侧面的描摹与畅想。观众需要在某个点上能抓住神经的影视剧,方能观察现实,才有可能让我们在精神上超越困境,从作品的悲欢里,寻找到通向欢乐、有趣生活的突破口。
何勇海:将“朗诵”引入中国文坛2014-07-14 |
柳千岸:用中国品牌讲中国故事2015-02-09 |
陈小二:别总用功利思想衡量一切2015-04-16 |
陈小二:摸死海星,距博物馆文明还有多远2015-05-11 |
莫梓芫:走出考场,未来有你们的光彩2015-06-09 |
李泓冰:让敬畏之光烛照文化传承2015-09-21 |
刘远举:品牌低端不可怕,就怕背后“没文化”2015-12-29 |
完善规则,过好数字生活2015-12-29 |
我们昂首阔步在大路上2015-12-30 |
时代借他放声歌唱2016-02-19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