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保护方言也是在保护地域文化
周国梁
//www.auribault.com 2016-06-07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更多

  近日,我国第一部地方和城市版的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北京市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一)》在京发布。该报告通过若干专题展现了北京市若干领域语言生活实况,其中之一为:作为普通话语音为基础的北京话,在学生队伍中变得日渐式微。

  普通话近年来在全国得到有效推广。不少中小学和师范院校规定,校园内不准讲方言,否则要扣纪律分。有的中小学还规定到家后也要讲普通话,小手拉大手,带动父母一起讲普通话。然而,改革开放几十年,特别是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人口流动的常态化和频繁化,普通话化普及程度显著提高。各地中小学生也越来越多地使用普通话,同时却与方言渐行渐远。不少青少年尤其是随迁子女渐渐不会说家乡话或者不屑说家乡话,认为家乡话太“土”,低人一等。对此我们需要辩证地加以看待。推广普通话顺应了时代发展需要,方便不同区域人士的交流,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然而,另一方面,方言不仅仅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之一,更是一个民族或者特定区域历史文化传承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活化石,内含那里先民的文化密码和基因,是维系亲情和凝聚力的纽带,是一个民族或者地区自豪感、自信心和归属感的载体,是乡愁,是根。

  另外,那些方言色彩浓郁的谚语、歌谣等所蕴含的独特智慧、风土人情和文化,是普通话不能替代的。尤其是艺术,如本人所在的嵊州市是越剧的故乡,如果没有嵊州方言,那越剧就会变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方言也是研究某地历史演变的现成资料。如果方言消失,会出现民族或地区的精神传承断层,而且难以恢复。所以保护方言,也是在保留方言所承载的地域文化。保护方言,就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方言的特色与内涵。这样有助于文化传承和增强孩子对家乡的爱和向心力。可喜的是,眼下有的学校在把方言纳入校本教材课程和“十三五”规划,有的地方在通过开展方言大赛等方式,让孩子传承方言。

  也许有人会问,保护方言是否与推广普通话矛盾,削弱普通话的地位呢?笔者以为,如今普通话已成为广大学生的日常用语,方言才处于“弱势”,因此不会顾此失彼。国家法律也只是推广使用普通话,即给方言的使用留有一定余地,所以大可不必担心。笔者呼吁,让我们在孩子的语言交流中留住方言,留住乡愁,留住根和文化。

  (作者系浙江省嵊州市蛟镇中学教师)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