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各种文艺基地挂牌乱象该“刹车”了
娄义华
//www.auribault.com 2016-06-15 来源: 红网
分享到: 更多

  时常从电视、报刊中看到各地都在挂“××文学基地”“××创作基地”的新闻报道。各级文艺机构到基层单位挂牌,屡见不鲜,业已进行了很多年。为促进文艺发展与繁荣,发掘各类文艺人才,到符合挂牌要求的基层去挂“××基地”,值得提倡。比如,近日,中南大学文学院挂牌“中国网络文学研究基地”,这样的“基地”挂得名副其实,应该予以提倡。因为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鲁迅文学奖得主欧阳友权是我国网络文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挂“网络文学研究基地”的牌子恰如其分。

  但在遍地开花的“××基地”中,有多少牌子符合挂牌要求?有多少滥竽充数?各种文艺类别的“××基地”挂牌存在一些乱象。国家有关部门在规范泛滥成灾的各类文艺评奖后,文艺界的各类“××基地”挂牌好像依然存在管理缺位,存在的乱象并未有刹车迹象。依然在遍地开花,煞有盛开得姹紫嫣红的势头。

  挂“××基地”牌子的单位繁多,管理混乱。从国家级的各类文艺协会到省、市、县的各类文艺协会、学会、研究会等组织都在挂牌。有些地方到乡镇都设立了文联,他们就向自己管辖的村、街道、社区挂牌。还有不少山寨社团也混迹其中,混沌中胡乱挂牌。浑水摸鱼,谋取私利。

  “××基地”牌子众多,不胜枚举。稍微细分有: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小品文、楹联、戏剧、舞蹈、相声、杂技、书法、绘画、摄影……在这些牌子当中,尤以文学创作基地最多,摄影、书法创作基地也不少。各级社团组织颁发的都有。不少大、中、专学校的大门口,各种“××基地”的牌子比比皆是。

  很多基层单位为什么乐于挂牌?揭开面纱发现,挂牌成为一个融洽关系的纽带,对接资源的一个窗口。更为看重的,协会组织手里握着一些评奖大权,以及行业刊物,想要在某个艺术领域获奖,发表专业文章。在崇尚关系的社会里,从挂牌撕开一个口子,成为不少单位的敲门砖。

  “醉翁之意不在酒”,这种牌子看似不如“消费者信得过单位”“先进单位”“文明单位”等奖励类牌子来得直接,毕竟对某个地区或某个单位进行表彰,一看牌子就明了是褒奖,而“××基地”不温不火,不痛不痒,从字面上理解,它不是直接褒奖你,然细究这字面背后的深意,不难发现,“××基地”的牌子中,蕴含有单位派驻性,延展性,这基地与颁牌的单位一下就挂上了钩。其次,这牌子还有号召力,只要挂上了,犹如蜂巢一样,各类文艺爱好者就纷纷聚集拢来。有这两点含金量,于是,就有人打歪主意。

  不少风景名胜区,都出现了各种“××基地”的牌子,尤其是“摄影创作基地”的牌子居多。比如厦门鼓浪屿风景区,有一些外省的市级作家协会也到此挂牌“××文学创作基地”,笔者采访景区管理人员得知:“挂这个牌子,我们的目的是想吸引更多的文学爱好者来此参观,给作协组织各类文学提供场地。”目的昭然若揭,为了景区的营业收入,打招牌吸引游客。

  在不少城市的茶座、咖啡馆、农家乐、私人会所门口都悬挂着不同名称的“××基地”的牌子,他们的目的并非要在这里诞生什么文艺家,而是看中文艺家兜里的票子,文艺家喜欢三五成群,聚会而已。挂个牌子无非让这些文艺家们到此消费,才顺理成章,觉得倍有面子。其实,这是老板们的营销之术,有各类文艺家在此消费,不少人就跟风,盲从,经营场所自然就热闹非凡,老板赚得盆满钵满,老板在一边偷着乐,哪管什么文艺“创作”。更多的是“书法创作基地”时不时表演一番,写几个字,满足一下书法家的虚荣与快感。老板组织一些不懂书法的人边看边叫好,搞得一些“愣头青”书法家不知自己姓啥名谁,如坠云里雾里。

  有人开玩笑说:“到他这里喝茶的都是一‘家’一‘家’的来。”听者未明其意,反问道:“一家一家的来,这里的茶有那么好喝吗?没看见有家属和孩子啊,就是一些爷们在这里瞎侃大山。”

  “哈哈!都是作家、书法家、画家、电影家、曲艺家,摄影家……每个爷们都是一个‘家’。”

  “原来是这么个一‘家’。”

  以上这些乱象属于打招牌者的主观意愿,还有不少单位是被动行为。在一家风景区,挂了从县、市、省三级的“摄影创作基地”的牌子。管理人员抱怨,没办法,都得罪不起,于是,景区咬牙跺脚来者不能拒,乖乖地交了挂牌费就相安无事。此类现象说白了,就是不少社团组织的谋财门道,颁发一个牌子收费多少,从几千、几万到几十万不等,每个级别的牌子收费不同。

  发展某种文艺事业基础的地区称之为基地。挂牌“××基地”,应是各种艺术门类培养各类文艺人才的基地,扶持基础性文艺人才的成长、成才。给艺术人才的成长提供便利和通道,而不是其他用途。

  在我国倡导依法治国的今天,各行各业都要依法办事。符合相关管理制度的各类“××基地”依法依规挂牌,并进行严格的监管,并实行牌子的“挂与摘”制度,什么标准该挂,违反什么标准与制度该摘,都要明确,不要挂上去就一劳永逸,成终身制。文化行政部门,宣传部门等要对这类现象加强监管。对于那些已经变味的“××基地”,各级各类协会应坚决予以监管,不符合要求的要坚决予以取缔,还文艺创作基地本应有的文艺范。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