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靠自己寻找“最长久的陪伴”
易国祥
//www.auribault.com 2016-06-22 来源: 红网
分享到: 更多

  6月19日下午,上海大学教室内外掌声四起,满头银发的郑建阳终于顺利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答辩,为此他努力了10年。郑建阳今年81岁,是上海大学传播学专业的一名旅居马来西亚的华裔留学生。(6月21日《中国青年报》)

  在已经深度进入老龄社会的中国都市,养老却成为社会性很强的沉重话题,这不是因为养老硬件准备不足,就是养老文化滞后。有很多跟郑老一般年纪大的老人,还依靠法律强制才能享受儿女“定期看看”的待遇。在如此背景下,老年人该拥有怎样的陪伴。

  “50、60”可能是现在微信朋友圈里最活跃的老字号群体,这批人已经或正在进入老年人生活,他们的话题多是寻找当年的同学、战友、同事和朋友,然后走州过府,结伴游山玩水,共续前缘。也有一部人或生活所迫,或余热尚存,继续着职场的价值。其实,人终有一天会走不动了,年岁越来越大,伴越来越少,“最后一公里”谁来陪伴,成为这代人共有的远虑。夫妻即使白头偕老,终有先后之分;孩子即使关心孝顺,多数只有一个;社会即使保障到位,也是公共服务。在精神层面,几乎每个人都有一段走到人生终点的独行。

  郑建阳老人81岁了,没有对临近终点的恐惧,没有对飞洋跨海的畏难,没有对家庭负担的厌倦,没有对力不从心的烦恼,全在于他拳拳去国怀乡——特别想拿到国内大学的学位,这就是与他最温馨的陪伴。

  有人会说,80多岁的人,学个硕士有什么用?有位著名影人说过:“这世界上许多美妙都是由无用之物带来的,一场猝不及防的春雨或许无用,却给人沁人心脾之感;刺绣和手工或者无用,却带给我们美感和惊喜;诗词歌赋或许无用,但它可以说中你的心声,抚慰你的哀伤。”老人孜孜以求的硕士,饱含着故国之情、文化之梦,此心安处是吾乡。

  杨绛先生87岁那年,女儿和丈夫先她而去,她踽踽独行又18年,最后从容驾鹤西去,一同走过这一程的,是她一生钟情的文学事业,交织着对亲人的爱,成为杨绛先生人生“最长久的陪伴”。如果你也有了这款陪伴,空虚、寂寞和老年痴呆,将不会轻易感染你;而健康、长寿、快乐和尊严将会始终伴随着你。

  这个“伴”,可遇不可求;要利人利己,却忌太功利。面对银色未来:审视过往、问问内心,再去敲开那晚年的幸福之门。“想拥有一个不被同情的老年,现在就要努力。”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