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据媒体报道,近日,浙江大学在微博上公示了《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南大门设计方案》并征求意见,却招来一些“差评”。有网友评价这一宽88米、红白相间、有5个拱门、凯旋门造型的大门像是“建材市场”的大门,也有评论说“还是没有校门好”。
美术设计是仁者见仁的事,不可能强求同一标准。美学本身没有统一标准,浙江大学对这些不同意见不妨择其善者而从之。毕竟,校门是留影里的背景、记忆里的点滴,点缀着校园生活的温情,全体校友共享学校气质,共担审美趣味,都可以发问和建议。
不妨看看网民的反馈是否有道理。不少网民、校友不满的是校门夸张的配色、“恢宏”的气势,他们不希望校门沉醉于“宏大叙事”,而是在“细微关照”里多做文章。这些观点有一定道理,毕竟,在物质大为充裕的今天,把校门加高拉长,形成“波澜壮阔”的气质轻而易举,但匠心巧思如何体现,独具品格的审美趣味如何展示,这更考验大学的决策能力。这些意见,浙江大学不妨审慎考虑,“美不美”恐怕比“大不大”更接近建筑设计的核心问题。
除却美学讨论,我们还可以从校门的反馈里窥见舆论对大学精神的触感。“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早已成为当今社会对大学的共识性期待,根据这一精神,把“大楼”置换成“大门”也是成立的。当然,中国的大学大体处在后发追赶阶段,在设施建设上多下功夫可以理解。但基本思路还是有共识的:到位而不浮夸,独特而不张扬。大学是学问沉淀之处,是人类精神向顶峰攀登的起始平台,内敛的气质与厚重的智慧,更符合大学的本来面貌。校门作为认识一所学校的起点,无论是公众还是校友,当然希望能有大学精神的准确传递。国外许多著名大学,也都以低调和素朴的面貌改变了人们对大学的认知。比如牛津大学没有校门和围墙、学院散布于街道,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门也不过一个小小的铁栅栏,等等。大学是“主要看气质”的地方,一扇小小的铁门,也足以透出大学之博大,更无损它们的厚重。
笔者以为,校门的作用,“欢迎”大于“拒绝”,它不是自我封闭的画地为牢,而是敞开胸怀广迎四海学子、八方宾客的标识。无论是砖瓦构造的实体门,还是大学包容精神的心门,都该如此。
长沙晚报:宣示女权不宜用极端方式2014-04-23 |
燕 农:高校频繁更名背后的功利2014-05-19 |
毕业致辞应给学生前行的力量2014-06-27 |
大学涨学费,先晒晒成本账单2014-08-21 |
大学涨学费,先晒晒成本账单2014-08-21 |
中国青年报:免费师范生政策不能虎头蛇尾2014-09-22 |
从《小兵张嘎》说起:批评就是爱护2015-08-03 |
中工时评:大学开放从校门开始2015-11-18 |
满足学生需求的“奇葩课”当然受追捧2016-05-25 |
高考仍是底层社会阶层逆袭不二之门2016-06-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