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三要素
岳亮
//www.auribault.com 2016-08-11 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话语体系是人们在一定社会语境中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形式,用以表达特定的思想立场和价值观念。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每一个民族都有代表其民族特色的话语体系,每一个时代都有体现其时代特征的话语体系,每一个社会也都有象征其价值取向的话语体系。在经历了20世纪以来的革命、建设、改革三部曲,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而又快速的变化,确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上取得如此巨大的变化,今天的中国无疑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一方面,世界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充满了好奇,并尝试从各个角度作出解读,既有惊讶、羡慕,也不乏偏见、误解,甚至质疑和恐惧;另一方面,中国现有的话语体系发展滞后,还不够完善完备,尤其是在国际社会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中国的故事需要由中国自己来讲述,不仅要讲好,还要让别人信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有必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创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再塑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20世纪初,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它们展示了世界各种思潮,寄托了各种信仰,为中华民族探索适合发展的道路提供了比较与选择的机会。不论是主张改良还是发起革命的领导者,都曾不同程度的将救国救民的希望寄托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武器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方案,但这一切主观愿望都因为历史客观现实的限制而遭到了失败。从最初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重新认识世界,到“中体西用”自强求富,进而师法欧美“君宪共和”,进而“五四”以后思潮迭出主义横生。中国人民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多方探索试验,但只有马克思主义在风雨之中扎根于中国,掀开了新陈代谢的一页。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历史的选择和限制的统一中发展而来,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社会的特有矛盾,进而指导了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即使在西方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塑造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地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世界上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基本国情都不相同,其发展道路也大相径庭。中国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历史的瑰宝,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塑造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深厚基础。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中华文明经历了数个思想繁荣时期,产生了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知行合一”的实践意识,“和而不同”的包容思想,“三省吾身”的修身态度,都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涵养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思想源泉。塑造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既要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要善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增强理论自信,体现中国的价值理念,用中国的声音讲好中国的故事。

  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且必须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历史上西方文化的涌入,强有力地刺激了中国传统思想理念的变革,并使得现代的知识体系和学科建构开始形成。这其中,最大的成果就是中国人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中国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使国家独立,终结了半殖民地的时代。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不断强调要以引进西方文化为起点,在技术水平、科学研究、管理方式和经营方法等方面来一次彻底革命,更要有赶超西方文化的雄心壮志,大胆改进中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思想文化。近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很大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初步确立,但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的战略任务。关起门来,故步自封,夜郎自大,只能是自说自话,是发展不起来的。塑造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决不能是自说自话,而恰恰应该以世界的眼光,尽量、主动地吸收国外文化的优秀成果。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分析鉴别后,适用的就应当拿来用,不适用的也不生搬硬套。

  原载8月8日《学习时报》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