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堪忧!“十几个人 七八条枪”
陈 原
//www.auribault.com 2016-08-18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是一出戏里的说法,曾经传遍全国,如今,这句词也不妨拿来形容舞台创作的一种现象。

  前些年舞剧很时兴,各个地方似乎都想弄出一台或几台舞剧当文化品牌,但全国就那么几位成功的编导、作曲、舞美,再加几个能跳出彩的演员,于是,打开所有舞剧的节目单,你就会发现,怎么老是那么几个名字在上面,从南到北,由东至西,好像没别人了。

  那个时期,何止是舞剧,各地的晚会、开幕式、闭幕式的主创团队好像也都是围着几个名人在打转转,导演、作曲来来回回是他们,舞美、服装换来换去还是离不开他们。

  现在这种现象又已经延续到歌剧舞台了,音乐、剧本、舞美、灯光,总也少不了那么几个人的身影,只要是原创歌剧,有人就成了专业户,这里刚刚写罢,那里又急匆匆出场。

  假如只局限于一个地方、只在一个时期,舞台编创人才稀少还有情可原,因为佼佼者毕竟不可多得,而且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栽培而成,但在全国各地的舞台,又有那么庞大的文艺队伍,创作还是离不开少数几个人,就不能不说是一种问题了。

  从出产单位的角度讲,喜欢聘请名人,尤其是已经拥有成功作品的名人,是出于保险的心理。谁投了资不图获奖?谁耗费大量的精力、物力不想在舆论中获取赞美?而延聘成功的名人,创作起码不会失败,也不至于太差,舆论报道、作品评奖时更不可能不给面子。所以,一部作品在立项、策划期间,大家都会以那些名人为首选,不惜重金,结果,少数几个人的门庭就成了各个文艺院团瞩目的所在。

  这种有意无意间形成的创作“垄断”,其弱点在于,各地的舞台很容易被同质化。一个人纵使有天大的本事,才华也是有限的,那么多作品压在身上,其手法能不雷同?过去的很多舞台作品,观众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有人还以为是抄袭,其实是自己抄自己,一看节目单就明白了,南南北北都是同一拨人。

  同质化的最大后果便是平庸。

  尽管聘请这些人确实保险,他们心里明白如何写、怎样设计才不会失手,但也难得出色,平庸之作恰恰就是这种说差也不太差、说好也不太好的东西。看过之后,你可能会感到很完整、很妥帖,可就是不会有太深的印象。因为没高峰、少创新、缺精彩,并且与作者的其它作品相比,大同小异。对他们而言,第一部作品或许是创新,可再重复就落了俗套。

  面对一个又一个的利益诱惑,有多少人会拒绝?这让一些优秀人才落入钱眼里,只知道不停地接活,一部接一部地赚钱,应接不暇,逐渐降低了创作标准和成功尺度。他们四处奔波,忙都忙不过来,哪有工夫沉下心来思考创新,哪有时间充实自己?

  创作资源总是局限于少数人,还可能形成若干利益小圈子,一个人一旦接到创作委托,肯定会带上固定的一拨人,而近亲繁殖出来的作品,差异性不会太大,想超越都难。创作人才的固化,也会阻碍新人的出现,减少创新的机会,增加脱颖而出的难度,只为平庸提供了保险,铺平了道路。

  有人认为舞台创作“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的现状,是因为相关人才太少,迫不得已,但如果我们把眼光老盯在少数已经十分成功的名人身上,不为新人创造机会、为创新开辟空间,固守保险的创作心理,恐怕现状就永难改变。

  但愿未来的舞台创作名单上,多一些新面孔,少一点熟圈子。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