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文物古迹终究是要给人看的
杨鑫宇
//www.auribault.com 2016-09-07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如果秉持“为保护而保护”的心态,让文物古迹与世隔绝,让世人无法从中得到精神养料,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就打了折扣。

  9月5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宣布,在未来4年里故宫将致力于改变既有展陈格局。9月29日,故宫从断虹桥到冰库的西部通路将率先开通,此后皇家冰库、御膳房、太子居住的毓庆宫也将陆续开放。与此同时,故宫城墙开放长度也有望增加,更多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文物及艺术品将陆续与广大游览者见面。

  从2002年到今天,故宫的开放比例已经从30%大幅增长到了65%,到2016年年末,这一比例将进一步增加到76%,并计划在2025年达到85%。扩大开放面积,增加了公众所享有的文化资源,意味着游人能更好地体验明清皇城文化。

  这样的开放计划对公众有百利而无一弊。然而不同观点认为,一处古迹开放程度越高,保护难度就越大,所面临的风险也越多,在不开放的条件下,对文物和古迹的保护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这种观点颇受认可,很多名胜古迹都是部分开放乃至完全封闭的。

  一味强调文物保护,将开放视作一种威胁,就因噎废食了。文保工作者不能忘记保护文物与古迹的初衷。文物与古迹的价值在于它们代表了人类文明的丰硕果实,传承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如果秉持“为保护而保护”的心态,让文物古迹与世隔绝,让世人无法从中得到精神养料,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就打了折扣。

  充分开放文物古迹,可以给人以文化的浸润、历史的教育、思想的启迪。如此种种,是被封条封锁的古迹和深藏库房之中的文物所无法做到的。“国有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尽可能向公众开放;由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使用的,应当创造条件实行局部或者定期开放”,已被写入《文物保护法》送审修订草案中。新法律在未来对各地文保单位的要求,体现了将保护文物和对外开放有机结合的思路。

  当然,像秦始皇陵这样依然深埋地下的古迹,别说对外开放,哪怕进行考古发掘,都可能会对文物造成严重损害。如果开放必然损害文物,当然要以留存文物为重。

  去年9月,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向《学习时报》透露,全国4296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有超过50%未向公众开放,这2000多家不对外开放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不可能都有保护困境。归根结底,还是这些单位对文物古迹的开放不够重视。文物古迹被占用也是开放难的重要原因。一些地方的文保单位打着“为保护而不开放”的旗号,遮掩其它的问题,是值得人们关注的。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