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读“四书五经”这些传统经典?如何规范和引导青少年读经典?对此,笔者认为至少有三条原则格外重要,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更是如此:
首要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人性原则。学习经典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人的自觉和人的完善,这一点应该很清楚。很多人在灌输读经典目的时还以“培育圣贤”为目标,但大多数人对“圣贤”一词已很陌生,如何把古代的圣贤概念和现代的人格概念打通,是决定读经典能否适合时代需要的关键之一。笔者认为,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述,读经典就是为了人格更加完善,包括精神自我升华和灵魂自我觉醒等在内。圣贤不过就是人格更完善的人。
既然倡导人性原则,讲究读经典的方式和方法就很有必要,即读经典方式一定要尊重和符合人性的需要,通过趣味化的讲解,增加学生理解力,增加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有效性,这是很必要的。要使所有人通过读经典,对其自我成长、灵魂自觉和精神升华产生积极作用,而不是机械地灌输某种经学或经典的神话,或者以一些高大上的理由来强迫儿童读经典。对于读经典方法的改进和完善,也要以此为标准来进行。
第二个原则应该是全面原则。今天的社会,相较于古代社会而言,知识和信息量呈现爆炸式增长。对于古人来说,“四书五经”可能已占全部文字知识的百分之八九十,所以那时容易对经典有一种神秘化甚至神话般的崇拜。但是如今的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各类知识极其丰富。我们不是为了读经典而读经典,也不仅仅是为了传承文化而读经典,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而读经典。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不应把读经典教育和其他教育、特别是体制内教育分割甚至对立起来。作为一个学习过程,读经典可以和其他知识的学习相结合,如数理化、史地生等一切现代社会必要的知识的学习都可以和读经典同时进行。另外,读经典还可以与很多其他技艺学习,如舞蹈、音乐、绘画、书法、音乐、体育等相辅相成、齐头并进。其实,古人对此也早已强调,比如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就讲,古人8岁以下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以及礼、乐、射、御、书、数之文,都是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素养的综合提升出发的,而没有主张所谓的“包本背诵”。
第三个原则是阶段原则,必须考虑不同年龄、不同阶段读经典方法的区别。对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的人,在经典选择和读经典方式上要有所分别。笔者绝不认为幼小时候把“四书五经”背下来,就是最好的读书方法。即使客观上背诵有一定的必要性,但也必须是适度的,有选择性的。对于幼儿来说,还是从一些蒙学经典读起,同时注重文字讲解比较好。
(作者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张贵勇:对经典要有起码的尊敬2014-05-21 |
徐宏洲:国学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2015-08-28 |
牟钟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015-09-21 |
在经典中开拓思想绿洲2016-05-23 |
阅读经典更需尊重学习规律2016-07-15 |
读经少年悲剧背后有多少功利的家长2016-08-31 |
传统经典不可读“歪”2016-08-31 |
刻板读经后患无穷2016-09-07 |
多读经典才能博雅2016-09-07 |
如此读经为何只能造就庸才2016-09-08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