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让戏曲精准化进校园
孙金行
//www.auribault.com 2016-12-16 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总结戏曲进校园工作经验,全国戏曲进校园经验交流会14日在武汉召开。会议强调,要围绕“争取每年让学生免费欣赏到一场优秀的戏曲演出”这个中心任务,选择思想艺术质量高的剧目进校园,区分不同年龄段进校园,因地制宜进校园,实现戏曲进校园精准化。

  教育家蔡元培说过,美育是人类打开心灵窗户不可缺少的工程。戏曲作为美育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艺术。思想艺术质量高的剧目,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神血脉,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充分展现戏曲艺术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不仅能让观众感受艺术的魅力,而且能引发情感的共鸣。选择思想艺术质量高的剧目进校园,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进学生的文艺修养,把戏曲高台教化的传统功能灵活地发挥出来。

  在思想艺术都过关的前提下,不同的剧目各有自己潜在的受众。欣赏、学习戏曲需要一定的生活阅历和审美能力,戏曲进校园也应符合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学习认知规律,需要针对大、中、小学生不同学龄阶段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培养兴趣、由浅而深。人物性格符号化的脸谱,精美绝伦的衣冠服饰,“以桨代船”的程式动作,以及“清早起来菱花镜子照,梳一个油头桂花香……”(京剧《卖水》)等韵律欢快的花旦唱段,更适合小学生观赏和学习;《赵氏孤儿》《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帅》这些内含着传统仁、孝、礼、义等美德的剧目,更适合青年学生观赏和思索;一桌二椅的虚拟意境,以及“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昆曲《牡丹亭》)的词韵之美,对大学生提升文学素养、增进艺术情操、感受戏曲之美有很大帮助。

  当然,需要走近孩子的,不只是京剧、昆曲这样的大剧种。在中国,地域文化、地方方言、风俗习惯的不同都对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评剧、豫剧、吕剧、黄梅戏、高甲戏、河北梆子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和戏曲文化。戏曲进校园,要因地制宜地把各地方戏曲艺术融入当地校园文化之中,让年轻一代感受本土人文特色、寻找文化根脉、培养乡愁记忆,缓解地方戏曲剧种的式微。同时,因地制宜进校园,可以促进南北方戏曲的互通和戏曲传播的交融,进而促进戏曲文化大繁荣。

  选择思想艺术质量高的剧目,区分不同年龄段,因地制宜——戏曲精准化进校园,是对戏曲进校园成果的巩固和拓展,是弘扬传统文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是通过教育进行的文化传承:听中国艺术的词韵,学中国艺术的板眼,从一招一式、唱念做打中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