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恐怕不只是智力游戏,这些诗词还搭建起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稍一吟咏便激荡起了文化默契的共鸣。
由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引发的当前习诵诗词的热潮,在本质上是传统文化热,因为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歌的渊源极其深远,诗歌在往昔,其教化意义也十分重大。“诗言志”,不论是写景叙事还是抒情述怀,不论是现实主义的诗歌还是浪漫主义诗歌,归根结底,诗歌都是为了表达人的志向、意愿、情怀和抱负。因此,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学习诗歌,《论语》就记载孔子要弟子努力学习《诗经》:“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曾问他的儿子伯鱼学诗没有,教导他“不学诗,无以言”,并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将诗提到了激发人的基本情感的高度,把诵读诗看作是培养君子人格的开始。
所谓“诗书传家久,礼义济世长”,诗歌的教化作用之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很大的重视,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优秀的传统诗歌以最凝练、最典型、最形象的方式表达了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和普遍情感,诵读这些诗歌,有助于净化心灵。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徘岢荆?蜕崆嗲嗔??隆H熬??∫槐?疲?鞒鲅艄匚薰嗜恕!贝耸?黄桌趾蟪莆?把艄厝??保?怨偶敖瘢???凰ィ?渲卸陨??褪鹿Αⅰ疤炖怼庇肴饲榈拿舾泻蜕钋椋?两窳钊硕?荨T谑?校?卸郧浊椤⒂亚椤??榈木炝担?灿卸员<椅拦?庵帧疤炖怼钡奶迦稀U馐资?挠篮泖攘?驮谟谖颐窃诓欢弦魉兄校?驯<椅拦?挠θ弧疤炖怼敝鸾プ???钟诮邮艿娜饲椤?/P>
又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千古传唱的名篇,前人说:“此词一出,其余中秋词尽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该词展现了民族文化心理的流淌过程。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起句,代表了自屈原《天问》以来的中国人对人生价值、意义的追寻,“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是心理过渡,“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则是追寻之后得到的现实答案。这种民族文化心理的历程决不仅仅是一种无谓、简单的重复,而是在价值追寻观照下的现实执着:有了价值追寻,现实就有了方向;有了现实的执着,价值追寻就不会空洞。所以,该词的下阕虽是写一般的现实生活,却显得那样的新鲜诱人,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不再是一般性的祝愿,而是有着更高价值追求的祈盼,对这种永无止境的祈盼的追求,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永不衰竭的动力。
《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恐怕不只是智力游戏,这些诗词还搭建起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稍一吟咏便激荡起了文化默契的共鸣。尤其是那些优秀的传统诗词,它们是我们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创作和选择的结果。好的诗词,一定是诗情和哲理的合一。《毛诗序》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诗词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借着节目的热播,若整个社会都能承接诗词的雨露滋养,从诗词中梳理历史路径、文化脉络,则善莫大焉。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冷成金:诗词吟诵与心灵成长2014-06-10 |
科教时评:传统文化的根脉不能割裂2014-08-29 |
传统文化的根脉不能割裂2014-08-29 |
光明日报:以文化自觉促民族复兴2014-12-26 |
“72小时书店”实现“实体”向“多体”转变2016-04-22 |
《北京遇上西雅图》仍是甜蜜的“女性电影”2016-05-16 |
民族文化传承不能靠“死记硬背”2016-06-07 |
通过对话彰显文化自信2016-12-16 |
用历史滋养“新的时间”2017-02-08 |
中国诗词大会 立足传统文化是原创综艺的突...2017-02-08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