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是看有没有一大批懂传统文化和教育规律的好老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从今年秋季开始,北京市13万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将陆续分阶段分批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共必修课的学习。这是北师大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在北京市教委的支持下,联合各界专家协同攻关的项目之一,是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的必要之举、有效之举。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孟子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教师要教好学生,首先自己要对教学内容做到熟稔于心,所谓“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特别提出,要“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是看有没有一大批懂传统文化和教育规律的好老师。
学习传统文化课程,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绝不是某一科教师或者某一部分教师的任务,而是全体教师的责任。这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部分语文、历史、哲学或者天文地理的学问,更是整体之学、身心之学、素质之学。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时强调,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从此,“四有好老师”成为当代教师的标准和楷模。
“四有好老师”的提出,是深植于传统文化厚土的,可以说其来有自。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出君子的标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的论述,正是对上述君子标准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正是孔子所语的志道、据德、依仁、游艺。这样的传统文化,理所当然是每一位教师的必需。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学习传统文化呢?根据3年多来笔者团队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培训的体会,首先必须立定目标。教师学习传统文化,必须以修身立德为目标,开展多个层面的学习。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点从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正确认知、对中华经典的研修,以及教师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反思与践行等几个层面,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教师的成长,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信念,激发对教育和学生的热爱。
在内容选择上,应当以中华经典为根脉,从经典入手,阅读原典、感悟经典。中华经典汇聚中国人安身立命之道,是教师“立德树人”的教育宝典,是建立教师合乎道义的教育观与人生观的重要基础。教师学习传统文化,直接与圣贤对话、与圣贤同行,阅读原典是捷径,教师学习感悟经典中的道理和智慧,从经典中汲取生命的滋养,可以提升事业格局,培养家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
传统文化学习的基本立足点在修身。身正方能正人,身修方能树人。所以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研习,必须向内看,才能向前走,走“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的道路。修身的关键在于反躬内求、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即“心要向内看、脚步向前走”,着眼未来而尊重传统。
教师传统文化的修学应遵循“无欲速,无见小利”的理念,以避免“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不良后果。对于初学者,更应该本着“次第分明,循序渐进”的原则,低压力、小步子,次第修学、长时熏修。具体可以融通“线上—线下”学习资源,通过构建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和有效学习模式,激发教师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带动教师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保障教师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
(作者:王文静,系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院长、教授)
杨雪梅:星空里的文明记忆2014-05-29 |
“汉服毕业典礼”是场秀?2014-06-26 |
隋允康:做人为学的必修课2015-07-28 |
陈玉聃:在多元的世界阅读多元的经典2015-11-20 |
众声2016-02-25 |
文化点评2016-02-29 |
不要让非遗失传一语成谶2016-04-01 |
文化遗产应走出深闺“活起来”2016-06-13 |
越剧火了 别忘了昆曲2016-09-12 |
搭建文化传播平台 让阳明文化照进现实2016-10-3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