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作家与纸作家,未来谁主沉浮-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评论

文体

网作家与纸作家,未来谁主沉浮

师力斌
2020-04-24 09:44:34  来源: 环球时报

  在新冠疫情肆虐的语境中,今年的世界读书日较往年更引人注目。“宅写”和“宅读”的数量像电视收视率一样有了大幅提高。朋友圈“晒写”“晒阅”的大有人在。据一家网络文学平台的统计,一季度该平台新增作家数量33万,生产了超50万部网络文学作品,其中玄幻类依然是大多数网络作家创作的“心头好”。与稳健深沉的期刊和出版社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平台传播的风头似乎更盛,而其产生的海量泡沫与虚胖体量也不免令人摇头。

  如今,网络文学已经不像20年前那样备受质疑,它获得了“合法性”,成为无法忽视的大平台。它有旺盛的生产力,具备汪洋大海般的规模。像刘慈欣的《三体》等网络小说的走红,特别是一些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火爆,加上这次疫情中展现的无隔离神传播能力,网络文学相比以往更加吸睛,在生产、消费、传播、评价方面的优势日益突显。

  但是,网络文学也有其心病,那就是精品匮乏,如果与传统的纸质文学相比更加如此。当前国内文学是一种“3+2”格局,即期刊、出版社、网络平台三足鼎立,纸质写作和网络写作并驾齐驱。三驾马车,各具所长,也各有不足。

  期刊和出版社是传统经典文学的根据地,根基深厚,有着大量优秀的从业人员、老辣的专业眼光,以及深广的文学史视野。大部分文学经典和绝大部分优秀文学作家,像千年以来的文学经典以及百年来的文学名著,都出自这两个系统。但目前面临着读者分流、周期较长、传播滞后的局限。

  而缺乏精品力作,特别是缺乏具有伟大潜质的作品,是传统纸质写作和新兴网络写作共同的软肋。如果放宽视野,从文学经典、精品力作的角度来看,两类写作面临的问题其实是一样的,即如何能够推出精品力作。中国目前的状况似乎是,写作群体中间阶层、底层占据了大多数,而写作的精英阶层则少之又少。还是那句老话,写作不是打群架,主要不靠人多势众,而靠作品质量。一个杜甫顶一万个平庸的诗人,一部《红楼梦》赛过千百部一般化的小说。也不是所有网站都能发现和推出《庆余年》。由此看来,与其比较两种写作、三驾马车哪个比哪个更危机、更小众,还不如关注它们哪个更能推出精品力作。在笔者看来,无论哪驾马车,哪种写作,都应当心怀一种伟大的目标,而不能仅仅满足于数量。30万也好,100万也罢,最终还是要在全球文学精品的竞赛场上,在100年、1000年的历史纵深中比拼。

  鉴于此,三驾马车、两种写作,谁能推出精品力作,谁就是英雄。《三体》《庆余年》在网上火,纸质出版照样也火。李白、杜甫在纸上活跃,在网上同样活跃。这个事实是对每一位写作者、每一种文学媒体的从业者都提出的综合性要求,绝不可画地为牢、自以为是。要有立交桥眼界,互融互通。网络平台尽管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但它背靠海量劳动力资源,长于人海战术,有更强的优胜劣汰能力,敢于看错人、选错人,失败了从头再来。对此,期刊和出版社应当加强试错机制,在选人选作上更加解放眼光,特别要重视年轻人,少论资、免排辈。文学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名家皆从年轻来,关键是要早发现早推送。同时,网络文学平台,恐怕也需要培养精品意识,努力向好作品大作品靠近,以避免热闹一时、永世寂寞的命运。

(作者是《北京文学》副主编)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战“疫”脸谱】老兵束从轩:硬核老板的“鸡”缘人生

    2月初,一段老板手撕员工联名信的视频火遍全网。视频中的老板叫束从轩,安徽老兵,全国中式快餐排名第一的老乡鸡集团创始人。受疫情影响,老乡鸡保守估计会有5个亿损失。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老乡鸡的员工们提出疫情期间不拿工资,并签字按手印提交了联名信。

  • 新时代 铁路榜样 | 北京铁路医研中心车站消毒处置组:白衣执甲 逆风而行

    “接到紧急消毒任务,列车马上进站,大家准备出发!”4月11日,夜色如墨,从上海虹桥开往北京南的G152次列车划破黑暗,驶入北京南站。北京铁路疾病预防医学研究中心车站消毒处置组北京南站消毒处置组的值班人员接到电话后,麻利地穿戴防护装备、手拎10多公斤重的消毒桶,以最快速度奔向14站台,仅用13分钟就完成了车厢消毒工作。

  • 回顾50天的战斗历程,这是我们的“光谷速度”!

    自2月17日飞赴武汉,到达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开始战“疫”,到院区“清零”,作为医务部医疗助理员经过几天的忙碌,妇幼光谷院区达到收治患者标准。按照指示:今日先由感染一科、二科开始收治病人。上午前往武汉市指挥部和喻主任对接,商议接收病人情况,拟接收60-70名病人。

  • 中国人的故事|郭艳婷 陈晓聪:再见面,定会深深相拥

    爱一个人、彼此长久相守的要义,最重要的是什么?有人说是金钱,有人说是孩子,但在郭艳婷和陈晓聪看来,爱情中最坚实的纽带,是彼此在精神上的共同成长。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