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化让阅读不再孤独-中工评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文体

社交化让阅读不再孤独

刘竹可
2020-04-30 09:14:42  来源: 光明日报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受疫情影响,许多读书活动转移到线上开展。比如,粤鄂澳联合举办“共读半小时”活动,万余人云上共读佳作、品味书香的同时,也传递了对抗疫战士的祝福和关爱;中国原创音乐基地5sing平台发起的寻找青年领读者活动,则号召各路网友以献声朗诵的方式读书、荐书。

  无论是共读还是领读,背后正是日益显著的社交化阅读大趋势。有学者概括指出,所谓社交化阅读,是一种以内容为核心、以社交关系为纽带,注重分享、交流和互动的移动阅读新模式。有人说,阅读是一件私人的事,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阅读行为一直就存在社交属性,因为阅读行为本身是作者与读者的一种交流,作者向读者传递知识思想,读者向作者反馈阅读感受。传统线下读书会的产生,正好满足双方需求。这种形式虽有互动,但大多仍是作者本人或专业学者带领读者品读书籍。

  互联网时代,新兴科技带来全新传播模式,加之书香社会的倡导建设、优质出版物海量供给、阅读基础设施越发完善、社会平均教育水平不断上升,大环境升级放大了社交化阅读原有特点,并持续释放阅读者需求,促进社交化阅读产生全新变化。在线上读书会,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领读者,读者群体间交流也更加频繁,激活了书本之外的文化产品,形成思想上的“二次创作”。也许原作者只是在书中提到了某一个观点,但不同的读者讨论后,或由此形成热议的社会话题,让知识更具有延展性和流动性。社交互动带来的参与感,也得以让人体会读书的另一种乐趣。

  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化阅读,进一步“模糊”了作者与读者的界限,使读者兼具信息接受者、知识传播者乃至文化创造者的身份。尤其是青年群体,他们更热衷表达、愿意分享并擅长利用新兴媒介。对于90后、00后来说,他们不再那么渴求所谓的“青年必读经典书目”,在大数据和算法的帮助下,他们大可自己私人订制一份个性化书单,读书后通过撰写书评、制作“拆书”视频来分享个人心得,并以此为媒介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真正有质量的社交化阅读,不能只是表面热闹,不能只是单纯评论式、点赞式的互动。如何鼓励独到的个人见解进而引发联动思考,如何让每一种声音都得到倾听,有赖于互联网平台与渠道进一步完善,为社交化阅读注入更多想象力。此前,碎片化传播是否会导致浅阅读取代深度阅读的问题,引发不小的社会讨论。如今的社交化阅读,在聚拢多种声音的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聚拢知识碎片的新途径。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