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创新文博发展-中工评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文体

“网络+”创新文博发展

刘绍坚
2020-05-19 08:17:01  来源: 人民日报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各地博物馆暂停开放,但新技术应用为人们打开了另一扇参观窗口。今年以来,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敦煌博物院等纷纷利用互联网开启“云展览”,使观众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到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也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博物馆除了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国家“文化宝库”,更是向国际社会传播民族文化的殿堂,是塑造国家、民族特有文化形象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机构。以“网络+”创新文博发展、促进文化国际传播,为的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切实抓住网络数字时代带来的机遇,发挥博物馆在保存、展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方面的特殊作用,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

  共享性、开放性,是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网络数字技术的使用,有助于打破博物馆的实体界限、文化藏品的国别界限,让观众不必亲临现场就能感知中国文化。三维扫描、虚拟现实、网络直播等新技术与藏品有机整合,可以有效弥补非接触、非现场观展的不足,增加观众的直观体验、互动趣味,使展览更具亲和力和表现力。从不同博物馆选择藏品群进行集中展出,更有助于让观众获得更全面系统的文化信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创新“网络+”技术应用,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是加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此而言,可以用海外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把中国故事讲清楚、说精彩;推动国内更多博物馆加入国际知名网络博物馆社群,加大对国内博物馆的国际宣传推广力度;加强社交平台的信息互动,注重发布内容的趣味性和馆藏特色,吸引更多海外观众关心关注中国文化,等等。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量文物流失海外,导致许多文物信息链条出现断裂。利用“网络+”技术,设立流失海外中国文物数字博物馆,不仅能让更多珍贵文物“活”起来,也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便利,有助于接续、丰富历史文化信息链条。这对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同样十分重要。

  从目前实践看,网络数字技术已经把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我国博物馆要加速“网络+”进程,使服务范围从局部拓展到全球、服务对象从有限人群拓展到更多受众、服务时间从工作日拓展到全时段,为全球观众提供随时随地感受中华文化魅力的机会。以“网络+”创新文化传播,加强人文交流,倡导文明对话,就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外部人文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