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创更要有融合的功夫-中工评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文体

好文创更要有融合的功夫

东原
2020-06-29 08:19:12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人们耳熟能详的端午习俗中,除了吃粽子、挂艾草、戴香包、赛龙舟,还有哪些能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蕴?今年端午节期间,北京一批老字号策划了相关主题活动,利用云课堂的方式讲述非遗知识,展现精湛技艺,其中包括多种文创产品。如一得阁墨汁推出IP联名款,采用俏皮呆萌的熊猫形象包装,让老手艺焕发出时尚范儿。(6月28日《北京青年报》)

  现在,文创产业已经成了风口行业。拿故宫博物院来说,已经从一个传统的文化博物馆,变身成了超级文创IP。数据显示,早在2017年,故宫的文创收入便已突破年15亿元。文创产品的走红,从根本上讲,源于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市场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反应。正如这个端午小长假,人们在很多城市都可以看到,端午文创已经突破了香囊、鸭蛋等传统样式范畴,产品越来越丰富,也颇受市民和游客的欢迎。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经济社会的节奏,文化产业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相对于其他文化产业,文创产品更容易借助互联网实现“腾云驾雾”。可以预计的是,文创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但这一切不会自动到来,值得思考的是,什么才是好的文创?

  好文创,当然要有文化——顾名思义,文创产品就是“文+创+产品”,其中“文”,是放在第一位的。如果一款文创产品失去了文化,也就失去了灵魂,而一个艺人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就很难成为大师。这里有一个例子:扬州剪纸艺术家张永寿,一开始的作品还属于“剪样”的范畴,比如剪鞋样、剪刺绣样,后来,张永寿从中国古典绘画中寻出路,最终剪纸艺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反过来讲,倘若透支品牌,去搞一些四不像的东西,恐怕火得快,凉得更快。

  但好文创光有文化还不够。正如我们看到,很多文创产品,虽然标榜自己很有文化,有的还能上溯多少年,但市场并不可认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创”上做得不够。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老是那样四平八稳,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到老没有进步……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以至于滥,至于滑。”文化在于创造,必须要有创意,要给人眼前一亮,产生共情的感觉。

  今天的“创”,还有与市场接轨的问题。任何一种产品,最终都是由市场检验的,即便是现在的非遗,也是当年的消费品,如果没有市场视角,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就失去了文创的意义。尤其是现在,随着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文创产品更应该与时俱进,研究年轻人的文化心理、消费性格,考虑他们喜不喜欢、能不能接受。同时,文创产品,还有一个传播和推广的问题。如何通过互联网的方式,采用短视频、直播带货等形式,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这是一个新的挑战。

  这些年来,创新精神与工匠精神常被放在一起讲,文创也是如此,这个行业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仍以端午文创为例,不少样式都是前人留下来的,体现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如果一款文创产品只顾追风口、蹭热量,忽视了对品质的追求,甚至走向了粗制滥造,恐怕也不会有什么未来。特别是对于从业者来说,一定要有工匠意识,耐得住寂寞,老老实实做产品。

  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好的文创从业者,既要懂文化、会创造、肯琢磨,还要融合“文化人+创意人+手艺人”的特征。这三者从来都不是分立的,现在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了这些,文创产业和从业者何愁没有光明的未来。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一周看点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