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观点PK-正文
“简历注水”折射多层社会隐忧
//www.auribault.com 2016-01-07 来源: 西安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学生会干事变成干部、团员变党员、短期培训成名校毕业……正值高校就业季,简历造假注水在一些毕业生中已成公开秘密,甚至出现比拼造假现象。(1月6日《中国青年报》)

求职简历亟须打假

  简历造假注水,已成公开秘密,有招聘企业查实,平均每5份简历中,就有1份不实。如果说假简历令人触目惊心,那么尤让人悚然者,是耻辱感的消失。造假者不再以造假为耻,说到自己的弄虚作假,不但脸无惭色,相反得意洋洋。同样让人忧虑的是,人们对造假本身的看法产生了所谓的多元化趋向,容忍度提高。在这样一种氛围里,诚实不香、造假不臭。

  造假注水,不只是简历成了赝品,更大的危害是使毕业生受到“造假有利可图”的诱导,从而渐次形成“思维定式”。“造假思维”一旦养成,一事当先,就会选择弄虚作假以获非分之利。毕业生进入社会,如果造假已成习惯,习惯成了自然,那么将来从政者政治造假,从事经济者经济造假,从事学术科研者学术造假,则也难免——别以为注水简历与注水政绩、经济骗局、学术欺诈是两回事,透过表象看就里,两者只是量的区别,底线失守之后,下面就是无底黑洞。从这个角度看,对假简历还能掉以轻心吗?

  简历造假也折射出社会诚信生态亟待治理。治理简历造假,需要多管齐下。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管理,给求职简历把关;用人单位要加强核实,拒简历造假于职场之外;社会要建立统一的诚信数据库,惩戒失信者,在许多国家,求职者一旦被发现编造虚假履历,不仅拒绝聘用,而且会进入信用黑名单,处处受阻。尤值得一说的是,高校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更要身教重于言教。这些年,一些高校也在弄虚作假,“潜规则”取代了学术,“关系学”取代了科学,甚至论文抄袭,科研作弊,校园腐败多发……学生耳濡目染,又怎么会坚守诚信呢?(奚旭初)

“简历注水”折射多层社会焦虑

  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好工作,是每位象牙塔学子的迫切期待。所谓“好马配好鞍”,一份精美的简历如同脸面,可给用人单位增加印象分,大家都希望拿出最精彩的一面来展示给大家。如果单从这个角度来讲,一些大学生“简历注水”似乎并无可厚非。

  令人担心的是,有些毕业生尝到好处,将自己的简历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大肆渲染,说得天花乱坠。更要命的是,据报称,类似的简历造假、文凭“注水”,在一些高校毕业生求职中已成公开的秘密,甚至出现比拼造假现象,甚至一些论坛中公然出现“简历不造假,十足一大傻”的所谓语录。公然以造假为荣,而且还毫不知耻,这种现象就十分不正常。

  “简历注水”,折射出一些大学生的诚信短板。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大学生本当在高校教育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然而还没走出校门,有的人便做出“简历造假”等令人不齿的行为,如果无人过问,很难说这些学生步入社会以后会不会作出坑蒙拐骗之举。同时,一些大学生明目张胆的造假行为成为公开的秘密却无人过问,这种现象更值得全社会深刻反思。

  “简历注水”,折射出社会用人导向的偏移。不可忽视的是,一些大学生“简历造假”一定程度上来源于社会影响。如在一些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中,直接注明“优秀毕业生、学生干部、党员优先”等字眼,这虽然彰显了用人单位求贤若渴的心态,但同时这种限制条件也会把一些学生堵在门外。“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这时候就会有人“投其所好”,想出造假等蒙骗之举,蒙混过关。

  “简历注水”,折射出大学生的求职焦虑。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达到史无前例的749万,毕业人数再创新高,无疑又会迎来一个新的“史上最难就业季”。一些大学生“简历注水”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就业难的趋势。希望相关部门在看到问题的同时,抓住关键,举一反三,认真做好大学生就业心态的疏导和引领工作,使大学生“简历注水”不再成为社会诚信的“绊脚石”。(张培国)

找准自身定位方能化解求职焦虑

  一些毕业生为何要违背事实向简历中“注水”,说到底无非是想求得一份理想中的工作。然而,何为理想中的工作,很多人尤其是初入社会的毕业生们,其实并不能完全理解。依笔者看来,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并不是起点越高越好、工资越多越好,对于高校毕业生们而言,一份能够适合自身能力特点发挥、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空间的工作,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好工作。

  所以,毕业生求职,找准自身定位很重要。当我们能够准确定位自身价值,以更加冷静平和的心态去求职找工作,定位虚高引发的求职焦虑等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一份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也必定能手到擒来。就像俗话说,有多大的能力就去承担多大的责任,毕业生们在求职中不要指望夸大自己的能力,去赢得那些暂时无法把握的机会,否则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简历“注水”或许可以欺骗社会一时,但如果自身能力达不到岗位要求,终归还是会暴露并失败。如此,非但不能在所谓的更高平台立足,反而会因此遭受挫折,使自己职场与人生的信心遭遇打击。

  其实,如果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业出色,经验能力积累充分,不是不可以大胆地去追求高薪、高起点的工作,但也要以诚信的态度去争取。相反,如果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业不出众,自身知识能力存在短板,不妨稍稍降低求职期待,尝试先从一些简单基层的工作做起,反而可能更有益于毕业生的锻炼成长。我们在校学习时都清楚,如果不打好基础就去越级学习更难的知识,往往会难以掌握,进入职场后也一样,一味顶风冒进追求所谓的好工作,导致自身能力与谋得职位严重不匹配,最终只会使自己的职场之路陷入不断的困难与麻烦之中,收获不到我们期待中的那些美好未来。(侯坤)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