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观点PK-正文
群言众议
//www.auribault.com 2016-05-25 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施行仅三周后,张家口的“草原天路”收费政策日前被叫停,有媒体随即盘点出各地近年来出现的不少“短命政策”,有的甚至只施行半天即被告废。本应严肃的政策,何以屡屡陷入“短命”尴尬?很多读者来信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制定政策不能“拍脑门”

  “短命政策”的出台,不仅难以解决现实问题,而且还会使人感到决策部门的急躁情绪,既让人对政策制定过程充满疑问,又折损了政府部门应有的社会公信力。

  事实上,任何政策的出台,都应当是一个科学决策的过程,既要有客观的事前考查,又要有非主观的前瞻预判。现在,很多政府部门都存在着名称不一的智囊机构。成员多为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其作用就是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研判。但即便如此,还常常会有一些不走心的政策出来。这恐怕就与一些决策者的“拍脑门”有关了。

  总有一些决策者,习惯于将自己的主观判断作为解决问题的走向,将个人意志前置地强加于调查研究。如此,政策出台也就成了不得不按决策者个人意志完成的“命题作文”。政府部门决策能力、决策水平的提升,既需要科学化,也需要民主化。二者若有偏废,只会滑天下之大稽。(北京 马进彪)

  短视思维要不得

  “短命政策”频现,与相关部门的短视思维和急功近利心理不无关系。

  政策规定出台之前,理应对其合法性、必要性进行充分的研究论证。一旦离开了这个“必选项”,新政策势必中看不中用,最终遭遇无法落地的尴尬,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出台政策,调查研究是重要前提。只盯眼前三分地,不见远处万亩林,这样的思维容易导致决策失误。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必须避免急功近利。立足客观现实,多做打基础、重长远的工作,不着眼于出台了多少套新政策,而是要看有多少政策真正“落地生根”,这样,我们的政策制定才能从“临时性工作”变成制度化机制。

  这一过程,需要强化制度保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铲除短视思维产生的基础。同时搞好全方位监督,邀请群众代表、专家代表和相关部门代表对政策全程参与,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增强政策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河南 申国华)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