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日前有媒体发文称,当前教育界,批评学生已成雷区,而且老师不仅不能批评学生,甚至惹不起学生:一些学生屡教不改,口头批评对他们而言不过是耳旁风,话说重了可能就会导致某些家长向学校甚至教育局告状……那么,教师是否有批评学生的权利?采取哪种方式批评教育学生更有效?
不批评不是尽责老师
批评教育不应该成为雷区。我国教育制度固然要进一步完善,学校要成为教师工作的坚强后盾,家长和社会也要多些理解支持,但最重要的是,教师要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育人工作。
的确,由于种种原因,越来越多的教师不仅不能惩戒学生,甚至不愿批评学生。加强立法保障教师正当的教育惩戒权,无疑成为当务之急。但笔者以为,除了加强政策和制度保障外,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育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事实上,2009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十六条明确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因此,在抱怨学生难管、家长难缠的同时,教师自己是否也要反思,是否履行了自己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毕竟一味苛求外部环境无济于事,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显然没尽到教师的基本职责。
毋庸置疑的是,我国教育生态变得越来越复杂,学校教育似乎已容不下一声批评。但凡稍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学校领导希望学生们取得好的成绩,更希望班级不出事,家长不闹事,而一旦有事,常常归因于教师的管理不善;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但有些家长却生怕孩子受了委屈,甚至在学生面前诋毁教师,以至于学生自以为是,难以管教。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许多教师不想、不愿也不敢多管学生。
对于教师们的这些苦衷,要加以理解。其实,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思想转变和随之带来的无形压力应该是最大的。然而,这些并不能成为他们不作为的挡箭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是摆在第一位的,也就是所谓的育人功能。仅仅是授业解惑而无传道,教育肯定是不完整的,也势必背离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从另一层面说,正是因为教育环境的复杂性,才更需要教师发挥专业优势,让孩子们健康成长。
笔者以为,大部分家长反对的是给孩子造成身心伤害的惩戒手段,学生们反感的是教师粗暴野蛮或一味说教的教育方式。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倘若教师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言之有据,相信绝大部分家长和学生都能接受。因而,在面对复杂的教育问题时,教师要主动和创造性地对学生开展批评教育。所谓主动性,表现为教师敢于直面各种教育现象,不回避各种棘手的教育问题,对学生进行规劝引导;所谓创造性,表现为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教师采取有助于问题解决的方法,达到育人的目的。在我国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中,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有担当的精神,也要有创新的意识。
总之,批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该成雷区。我国教育制度固然要进一步完善,学校要成为教师工作的坚强后盾,家长和社会也要多些理解支持,但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勇于担责,积极作为,并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育人工作。(姜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助理研究员)
谨慎批评也是进步
世易时移,学生对教师的批评提出自己的意见,反映出学生在学习上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对其适当引领或许才是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起点。倘若一味对学生这种质疑进行打压,很可能让学生唯唯诺诺。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明确规定,教师有批评教育学生的权利。然而,事实却不那么令人乐观。有媒体报道,现在老师不仅不能批评学生,甚至惹不起学生。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对教师的批评权予以较为详细的规定。然而,教师拥有这项权利,是否就意味着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可以肆意妄为,甚至是想怎么批评就怎么批评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无限放大和过度缩小教师的批评权,都是有失偏颇的。适度的适合学生的批评,才是最合理的批评。
批评是一门艺术,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面对不同孩子所犯的错误,教师喜欢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教训孩子,而且几乎是千篇一律的言辞,大有恨铁不成钢的架势,且美其名曰是一切为了孩子。这些教训般的批评,或许对部分循规蹈矩的孩子管用,但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教育家陶行知“四颗糖果”的故事,为批评教育做出了生动的阐述,证明了有时候常识才是更有效的批评。教师和学生在很多方面有着较大差异,不从学生个性出发,却一味按照老师认为理所当然的方式去批评学生,难怪学生及其家长都不答应。
值得深思的是,学生为什么对教师的批评有那么多不认可。世易时移,学生对教师的批评提出自己的意见,反映出学生在学习上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对其适当引领或许才是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起点。倘若不分是非,一味对学生这种质疑进行打压,很可能让学生战战兢兢,唯唯诺诺。老师们更该看到,信息时代,学生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强,他们的服与不服都是学以致用的表现。对于不适合他们的,凭什么能让他们心服口服?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用尊重和关爱打开学生的心怀,教师的批评才更有效。
针对目前老师不能批评学生,甚至惹不起学生的论调,需要做出客观冷静的分析。这一方面说明老师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肆意批评、惩戒学生,另一方面表明适当的批评教育是必要的,家长和学校要支持教师的批评权,让学生在客观的现实面前,达到一种心灵的自省、自律和自觉,这应该是批评的最终目的。
不可否认,随着学生学习需求的增长,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过分拔高教师的批评权,或许能让教师的批评更有效,更有利于对学生的管理。但是,长期以来,部分教师恶意批评、体罚学生的现象一直存在,损害了教师形象,对学生也造成了伤害。从这个角度来说,如今教师批评学生越来越谨慎也是一种进步。当然,对于部分家长不分是非,一味包容和袒护孩子,而置教师必要的批评于不顾,也是要坚决抵制的。(周芳元,湖南省浏阳市浏阳河中学教师)
郁晓东:错误教育观影响一代人2014-06-04 |
张贵峰:禁止打伞属于因噎废食2014-09-15 |
中国教育报:批评教育别张口就来2014-11-17 |
朱珉迕:从“大项目崇拜”说起2015-07-24 |
按能打仗打胜仗要求阔步前行2016-01-14 |
熊丙奇:培养孩子的关爱心,首先要尊重孩子...2016-01-20 |
拿学生当肉盾可为真?且慢!2016-04-12 |
没必要渲染校园伤害案2016-04-21 |
“毒地”疑云:指责媒体不如自省2016-04-21 |
谁来拯救被暴力侵害的老师?2016-05-1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