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快言快语-正文
贫困生资助蛋糕怎么切更重要
王钟的
//www.auribault.com 2015-12-14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贫困生资助蛋糕怎么切更重要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期评估学生资助专题报告发布会上,教育部透露了一组数字:2010年至2014年,全国累计资助各教育阶段学生达4.1亿人次,累计资助各教育阶段金额达5564.43亿元。

  计算可知,近几年国家对学生资助投入的增长速度跑赢了GDP。相信在未来的几年,上述数字还会继续增长,学生资助这块蛋糕会越做越大。

  这些宏观层面的成绩无疑让人心生喜悦,但是,对每一个已接受资助、需要接受资助的学生个体来说,微观层面的工作做得是否扎实,才是学生资助工作是否令人满意的主要评价指标。换句话说,钱是花出去了,不妨问问,钱究竟是怎么花的?钱花到了谁的头上?

  比如在一些地方,贫困生的资格认定仍然是一块敏感地带——明明不贫困的学生长年享受贫困生待遇,家境真正贫寒的学生却因为各种原因拿不到资助名额。当然,如今许多贫困生已不复当年吃不起饭、穿不暖衣的窘境,他们的特征越来越模糊,也让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公信力接受考验。近日,某中部地区高校爆出的新闻就引发争议,它将学生的食堂消费记录作为贫困生资格认定的辅助标准:在食堂吃得稍好一点,对不起,你就不能当贫困生了。

  从中观层面的分配来看,东部地区经济发达,需要资助的学生数量不那么多,与其加大锦上添花的力度,不如多给中西部地区送去更多的炭?对许多知名高校来说,各类资助资金满满当当,而根据近年统计,知名高校生源更多来自城市家庭——穷学生上不了“好大学”,那么是不是就不要老把资助重心投向“好大学”?

  蛋糕做大以后,我们更应该把蛋糕切好。

  罗德奖学金刷新中国人学霸观

  罗德奖学金成为过去一星期里屡屡出现在朋友圈里的关键词。该奖学金项目被称为“全球最难申请的奖学金”,还有“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的说法——除却这些包装和炒作,奖学金的金额是实打实的,明年10月,4名中国获奖者将拿着每学年约5万英镑(约合487450元人民币)的奖学金前往牛津大学攻读硕士或博士课程。

  中国学生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经历了从集体性到现在个人化的变化。最早我们的“学霸”到国外扬眉吐气,是在各类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的考场上。像数学这样的项目中国学生屡屡折桂,简直就像体育比赛的乒乓球项目一样。直到有一天,人们才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尽管中国学生获得的奥赛金牌不少,但是这些获奖学生后来未必取得世界级的科研成就。

  审视奥赛对学生的培养思路,与体育竞赛项目的举国体制颇为相似。学科竞赛从市级、省级、国家级比赛中层层选拔选手,直到组建国家队到国外为国争光。过去,制度设计也为竞赛学生免了许多后顾之忧,只要获得相对容易的省赛区一等奖,就能获得大学保送资格。如今,这条规定已经取消,奥赛热也迅速冷了下来。

  像罗德奖学金这样针对个人的较量,无疑让竞争显得更加纯粹与自然。我们可以看到,现在一个学生要被称为“学霸”,单有考试成绩还远远不够,较量综合素质成为了“学霸”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今年4名罗德奖学金的中国获奖者,有的实习经历丰富,有的有多个国家的交换经历,有的亲手创办了志愿服务组织,这些成绩,让他们在国际化竞争中大放光彩。

  硕士生源战怎么才能不暴力

  2016年还没到,一些大学已经着手抢夺2017年的硕士生源了。今年年初,教育部出台新政,本科高校一律不得对推免生的选择进行限制,也就是说,推免生可以自主选择高校。过去,一些大学千方百计要留住优秀生源,限制学生推免到外校读研。新政尽最大程度保护了学生的利益,同时也激发了各大高校争取优秀研究生生源的竞争。

  有竞争,当然是好事。但是,对照一下近年来的本科招生录取工作,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学校为了吸纳优质生源采取各种手段,很多还有辱知识分子的斯文,几所耳熟能详的名校也参与其中。

  当前的推免工作固然还没有像抢夺“高考状元”那样“暴力”,然而不乏苗头,比如现在一些大学启动的冬令营项目,针对的是2017年毕业、现在才大三第一个学期的本科生。他们的大学生涯刚刚过半,就要决定自己去哪里读研究生了。

  好事不能办成坏事,吸纳优秀人才,毕竟与菜市场上砍价有所不同。大学招生,说到底还是要做好内功,把学校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科研环境搞上去,还要平等对待每一名在读生。在招生工作中做得过于刻意,不光是降低了自己的身价,还有可能影响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其实,多招一个状元,少招一个状元,究竟又能如何?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