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封期待未来有缘重逢的“未录取通知书”,数百字里洋溢着温情、鼓励,读来令人倍感温暖。一座大学的人文情怀,在这别具一格的信里格外动人。
一封录取通知书,是这个暑假学子们的期盼;可如果收到的是“未录取通知书”,那又是怎样一种体验?会不会觉得是一个恶作剧?今年,参加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广东和浙江综合评价测试、又未被录取的考生们,就收到学校一封“未录取通知书”:内有校长一封信和一本印着港中大(深圳)logo的紫色笔记本。
在这封信中,校长首先对参加评测的同学表示感谢和未能录取的遗憾,希望在人生的未来有缘重逢。校长还鼓励学子们勇敢地面对未来的生活,祝福他们前途似锦。数百字里,洋溢着温情、鼓励,读来令人倍感温暖。一座大学的人文情怀,在这别具一格的信里格外动人。
这些年来,大学的人文关怀越来越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人们呼吁:大学不应是冰冷冷的官僚机构,大学应该对师生有温情和关怀。这种声音的现实背景,是我国大学在数十年变化甚微的行政管理制度下,人文主义气息逐渐变淡。人们频频回想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的“精气神”,频频接触到海内外著名大学的独特气质。对比之下,国内不少大学的“大学精神”,确实失落很久很久了。大学是一个社会人文气息最浓重的地方,连大学都失落了,社会又如何从富裕走向文雅呢?
何为大学的人文关怀?总结有几点:尊重自由探索精神、尊重并努力培养独特个性、关爱大学共同体里的每个个体,并且将这种精神贯穿到教学、服务、行政工作中去。“未录取通知书”,就尽显了大学对每个学生的关心爱护——对未能顺利入学的学子都能如此细腻体贴,对自己学生还会差吗?
国内各级高校都在努力与“世界接轨”,各种“一流”“知名”“接轨”之声,不绝于耳。然而,论文发表量、经费多少、就业率……这些,都不是一所真正杰出的大学的底蕴,这些都只是一所杰出大学人文底蕴显现出来的表面成绩。但是,建世界一流大学并不能只看表面成绩,还需要慢慢积累人文关怀底蕴。当然,国内一些高校也正在细节上下功夫,努力培养人文精神。例如,陕西师范大学坚持给学生签发老教授用毛笔手写的录取通知书,其中的人文气息、文化底蕴,让人赞赏。大学犹人也,培养人文精神正是固本培元、夯实长远发展基础的必经之路。但愿我们的大学能有更多类似的温情,但愿大学里人文气息能越来越配得上“世界一流”!
肖汉斌:录取通知书卖萌是“进化”2014-07-16 |
何勇海:一纸通知书承载不起“抄袭”污名2015-07-29 |
刘运喜:为“书记给考生送通知”点赞2015-08-03 |
刘运喜:为“书记给考生送通知”点赞2015-08-04 |
沈道远:干部“禁赌承诺”玩的是“先礼后兵”2015-08-10 |
北京高考改革如何体现“后发优势”2016-03-31 |
农民上大学,从“新鲜事”到“新常态”2016-06-22 |
导向意义别忽视2016-06-24 |
学生撕书到底想撕掉什么2016-07-25 |
“用心”通知书2016-08-0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