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焦点人物-正文
从玩笑到驱离,隔了法治的鸿沟
高路
//www.auribault.com 2016-02-15 来源: 钱江晚报
分享到: 更多

  留学美国的杭州小伙子在社交网上发帖称“让教授们体会下当年卢刚的恐惧”,在中国网络环境下,也许不过是一句玩笑话。类似的东西我们每天都能在网上看到,也没见到谁挨了官司。

  要论网络活力,大概没有几个国家能有中国这么丰富,段子手每天贡献着调侃社会的素材;表情包信手拈来,其丰富程度多到超出个人想象的极限;哪怕骂个人也能翻出各种版本不带重样的话。发生在国外社交媒体上的网络骂战,也多以国人“完胜”告终。

  有人将之视为表达上的自由,文化上的活力。细较这些不同,里面固然有中国文化豁达包容的一面,也有中国语言本身的多样性和地域差别所造成的交流火花,但也有不少恶搞甚至恶俗、打法律擦边球的东西,人格抹黑的有之;含沙射影、指桑骂槐的有之;至于污辱和谩骂的就更多了;甚至还有搞人群歧视的成分在里面。这种东西一旦放在一个法律制度比较严明的国家里就显得特别扎眼。一些行为在我们看来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但在人家眼里,就可能构成侵权和伤害。比如我们觉得打骂孩子是正常的,但在美国,人家可能会报警;给孩子洗澡天经地义,但在美国过了一定年龄可能构成犯罪。

  之所以有人在网上撒野,满嘴跑火车,什么脏话狠话都敢说,也绝不是因为中国人的容忍度比别的国家更高一点。对于法律的敬畏不分国别,文化有差异,可是遵纪守法并没有太大的不同。

  不能怪当地小题大作,在校园枪击案频发的美国,当地警方如临大敌完全可以理解。爱荷华大学曾经发生过校园惨案,给当地留下沉痛的回忆,校方的严厉哪怕在我们看来也都是无可厚非的。

  爱较真的美国法律制度给我们一些留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玩笑是不能随便开的,别人没有义务来区分你这是善意的玩笑,还是恶意的威胁,而且客观上也的确很难分辨什么是善意什么是恶意。这不是人家太无趣了,不解风情,没有幽默感,而是我们太随便了,随便到了对自己的恶俗浑然不知。

  可以预料的是,随着法律制度的日益完善,中国人的行为边界也将一天天明晰起来。乱说话会收到法庭传票,诋毁别人,别人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维权。创新活力跟胡说不是一回事,表达自由也不是口无遮拦,只有在法制基础上产生的文化活力才是真实的有生命力的。所以别拿调侃当借口,也别用玩笑来包装语言行为上的不当,这种所谓的活力不值得留恋,它如果娱乐了一部分人,也只是恶俗、文化暴力的一部分,本身没有什么正面的价值。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