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焦点人物-正文
“王娜娜事件”,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
石迪
//www.auribault.com 2016-02-29 来源: 红网
分享到: 更多

  当年,涉及冒名顶替上大学的罗彩霞事件曾轰动全国,如今,河南沈丘县33岁的王娜娜也遭遇了和罗彩霞相似的命运。2003年高考后,王娜娜因未收到录取通知书,以为落榜而外出打工,13年后,早已结婚生子的王娜娜偶然得知自己当年并未落榜,而是被人顶替读了大学。

  身份证信息被占用,毫不知情地失去大学受教育机会,加之生活上的诸多不便等,罗列下来,冒名顶替的行为侵犯了王娜娜诸多权益,可恨又可怕。见诸报端后,舆论中多为对冒名顶替者的口诛笔伐。然而,从罗彩霞到王娜娜,此类事件里,如何处置顶替方往往还不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因素。

  报道显示,顶替者父亲称自己当年花了5000块钱从中介手上买的指标。那么,从中介选中王娜娜的信息,到拦截录取通知,直至顶替者成功入学,这其中必须突破多道制度防线。且不清楚中介是如何做到的,但至少可以说明,当时的这一系列程序确实存在制度漏洞,想必有人从中作梗,谋取私利。这些漏洞致使的教育公平的失衡,改变了两个年轻人的未来道路,也改变了两个家庭的生活。

  现如今,高考改革不断冒出新方案,可对于大多数出自平凡家庭的学子而言,“一考定终生”仍是他们苦心孤诣向上追求的真实写照。王娜娜和罗彩霞被顶替事件发生在数十年前,很久以后被披露,总是不免让人触目惊心。我们无法确定这种现象是否依然存在,但是,在当今教育资源的分配背景之下,顶替上学对于被顶替者而言无疑是一种毁灭性打击。无论如何,采取措施减少此类悲剧的发生,是值得下功夫的。

  对此,私以为需要应对的,一是念头,二是渠道。为子女的前程而产生铤而走险的念头,这在家长人群中并不少见,甚至是一些家长的思维习性作祟。要从根本上消灭这种心理需求,宣传教育和严格打击都必不可少。同样的,对于那些潜规则链条中的涉利各方,更要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雷声大雨点小的处理方式往往导致坏事禁而不止。

  重观罗彩霞事件的结果,顶替者王佳俊离家出走,主导该案的父亲锒铛入狱,顶替方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这样的结果符合法理和道德原则,让人为之唏嘘的同时也警惕着后来人。毕竟,害人者,终受其害。

  目前,王娜娜事件仍在进一步调查之中,渠道终端明面上的顶替者的面纱在一层一层被揭开,而至于那些暗地里为渠道开门放闸的人,如何将其揪出并绳之以法,则是另一个需要关注的地方。我们不想看到被偷去身份的王娜娜们,因被动的不幸而造成现时的彷徨和终生的遗憾,也不想再看到顶替者成为这个悲剧故事里唯一付出代价的人。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