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法官李庆军-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评论

人物

“三不”法官李庆军

2019-09-03 10:40:34  来源: 最高人民法院

  李庆军放在办公室里的药物

签到机上的最后影像

  李庆军的卧室更像是医院的一间病房。屋里弥漫着淡淡的药味,成箱的透析液几乎堆满一面墙,口服药多得要拿盆子来盛着。两个特殊的“床头柜”,一个是小冰箱,用来保存针剂,一个是台式培养箱,用来加热透析液。床边还架着紫外线消毒灯。李庆军每天就是在这里,自己做腹膜透析。

  4年间,他必须早上6点起床,一天做4次甚至5次透析。为了按时上班,他经常带着早饭去单位,中午又原封不动带回来。妻子埋怨他,他总是那几句话:“今天接待了好几拨当事人,没时间吃”“今天忙着开庭,来不及吃”“今天感到恶心,吃不下”……整理遗物时,拉开他办公室的抽屉,一个里面放着药、体温计和血压计,另一个放满了没有来得及吃掉的饼干、点心。眼前的场景,让亲人们泪流不止。

  在他的办公室,家人还发现了19本日记,除了少量生活片段,大部分是工作记录,一写就是11年。日记中,有压力,有病痛,有牵挂,还有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渴望……

  2014年10月17日:“上午在家休息,下午批出15件案件。把桌上堆积的案件批完。加班到晚上7时30分。”

  2017年10月18日:“剩下这一个多月,要全力以赴办案,结案率会影响全院的工作成绩。办好案,对法律负责,对当事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2018年3月13日:“昨晚乘K180去北京。上午到北大医院,各项检查指标都很好,医生说,我可能是病人中控水最好的。上午改签回程票,下午1时30分回郑。”

  深夜的郑州火车站,有一个瘦弱的身影常常出现在那里,拎着药箱,步履匆匆。这个乘客就是李庆军。2016年以后,医生要求他每个月必须去北京复查一次。为了少耽误工作,每次他都只请半天假,头一天晚上坐普通列车去北京,第二天上午检查完再坐高铁往回赶。到郑州后先去单位,晚上很晚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妻子劝他不要这么拼,他却说:“从高铁站回来刚好路过单位,把落下的工作补上,我心里踏实。”

  2018年9月1日,也就是李庆军做肾脏移植手术的前一天,他还在单位加班。晚上6时30分,省高院签到机上留下了他的最后影像。第二天躺在病床上,他一边做术前准备,一边接连给同事打了13个电话,全部是嘱咐工作上的事。

  李庆军去世前办公室堆积的案卷

 为审判事业奋战的“愚公”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自幼接受党的教育……作为一名青年法官,沐浴着党的恩泽,接受着党的培养,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是我最大的心愿……”

  翻开李庆军的入党志愿书,就像在看一幅楷书临帖。清秀而有力的笔迹,一撇一捺都透着发自肺腑的郑重和初心。

  怀着这份赤诚,他凭借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拖着病体坚守在审判岗位上。

  恶心、腹胀、疼痛……在他去世前的4年里,病魔无时无刻不在缠绕着他。面对繁重的办案工作,他选择隐忍和坚持,选择把痛苦写进日记,生怕亲人们为他担忧,给同事和朋友增添负担。他边治疗边工作,总是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的身体会越来越好。

  “法官的职责就是办案,如果不办案还有什么价值?”这是李庆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这句话,让他在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道路上无怨无悔;就是这句话,让他用有限的生命,书写了对党的无限忠诚,诠释了人民法官的初心和使命。

  在妻子眼里,他痴迷工作的样子像极了每天挖山不止的愚公。

  痛风发作的时候,他疼得走路都困难,依然坚持去上班。妻子既心疼又不解:“庆军,咱就不能在家歇歇吗?”他却说:“你不知道,我在家里闲着更难受,一到单位,我浑身是劲,一忙起来啥都忘啦。”

  在医生和护士眼里,李庆军是个不听话的病人。

  2016年,他高压升到190,并出现脑梗。住院期间,稍一好转他就闲不住,让书记员把案卷送到医院,在病床上批批改改。几天后,同事把成沓的卷宗拿走,按他的要求再送来新的。护士批评他也不听,无奈地直摇头。

  在律师眼里,他是一个值得学习和尊敬的法律人。

  肾功能严重受损对他的眼睛影响很大。他曾做过白内障手术,眼睛还散光,所以看书时很吃力。但是除了工作,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有一名年轻律师曾经看到李庆军的办公桌上放着几本医学、财会书籍,就很好奇。李庆军说,手头的案子涉及这方面,就买来看看。“李法官下的功夫比我们律师都多,他真的是在用心践行自己最初的承诺。”这位年轻的律师说。

  在同事眼里,他是出了名的“三不”法官。

  对法律的信仰和对审判事业的热爱,让李庆军倍加珍惜身上的法袍。工作中不向领导伸手要待遇,交往中不给同事朋友找麻烦,办案中更不向当事人伸手要好处。他总是对审判团队说:“当法官一定要对得起良心。不管谁找,法律的底线不能突破。”

  愚公故里走出来的山里娃李庆军,对法官这个职业的热爱早已融入血液、融入灵魂。正是凭着这股“愚劲”,在生命的最后8个月,他带领审判团队结案360件,占全庭结案总数的三分之一,仅他个人就结案121件,是全庭办案最多的法官。

一场特殊的追思会

  7月3日,亚太律师事务所举办了一场李庆军法官追思会,河南多家知名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来了。“我从业30多年了,在我的记忆中,咱们省律师界专门为一名法官举行这样的会议,还是第一次。”大成律师事务所主任李煦燕说。

  距李庆军去世已将近10个月,但大家讲起他时仍然充满了惋惜和怀念。律师武中文是李庆军的老乡,他回忆说:“庆军当法官后他的父母反复叮嘱,老百姓打官司不容易,你断案子要讲良心,不要做挨骂的事!庆军答应了,也做到了,而且一做就是一辈子。”

  “与李法官接触没有距离感,他没有架子,很平易近人。”在追思会上,律师张武的话引起大家的共鸣,好几个律师说:“去见李法官,每次都是到时他起身相迎,走时又起身相送。虽然这都是些琐碎的细节,但足以看出一位法官的素养和品格。”

  李庆军曾在日记中写道,法官和律师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办理案件时虽然站的角度不同,但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法律尊严、实现公平正义,所以理应互相尊重。

  2017年,李庆军主持一起案件的听证会。一方当事人和律师来自外省,地方口音很重,而且发言时不断重复。李庆军没有丝毫的不耐烦,多次安慰说:“别着急,慢慢讲,让大家都听明白。”

  这次听证会开了3个多小时,结束时都中午1点多了。那位律师收拾完材料,郑重地对李庆军说:“李法官,我普通话讲不好,一直担心法官听不清楚,对我们不利,没想到您这样有耐心,我为河南法官点赞!”

  让律师们敬佩的不仅是李庆军的人格魅力,还有他的专业水准和敬业精神。

  2016年,大成律师事务所代理一起工程再审案件,证据材料近千页,争议点多达11处,花了近两周的时间才厘清。他们以为法官手中案件太多,估计很难在这个案件上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就告诉当事人,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开庭前几天,李庆军给他们打了五六次电话,仔细了解案情。开庭时,李庆军迅速而准确地将争议点锁定为4项。庭审后,他又一一指出双方证据存在的不足,大家既信服又敬佩。最终,在李庆军的组织下,案件很快得到解决。

  拿到调解协议,当事人老潘激动不已:“我一辈子都要感谢李法官,他为这个案子付出很多努力,才让我们两家企业重归于好,四五百名工人从中受益。”

  2018年9月30日,李庆军去世后的第三天。在济源的一条小街上,一位年迈的老人佝偻着背,费力地蹬着一辆小三轮车。她要去集市上给儿子买他最喜欢吃的柿子。她就是李庆军的母亲。

  从去年秋天一直等到现在,秋叶黄了,儿子没有回来;大雪落满了山坡,儿子没有回来;春节的饺子包好了,儿子还是没有回来……李庆军去世的消息一直瞒着他年迈的父母。如今,快10个月过去了,两位老人以为儿子出远门去办案了,天天握着手机,坐在门口眼巴巴地盼望着,盼望着那个孝顺的孩子突然又笑着回来了。

  送别他的当天,家乡200多人自发聚集在一起,朝着郑州的方向三鞠躬,为李庆军送行。

  李庆军去世后,河南日报在一版刊登长篇通讯,并配发系列评论。短短时间,阅读量就超过50万人次,纪念的文字喷涌而出,人们称赞他是新时代人民的好法官,是既干净又干事的好干部。

  网友们留言:“他用活生生的事迹展现了现实版焦裕禄的形象,他把学习焦裕禄落实在行动上,把坚韧不拔的愚公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有法官如斯,是人民之荣幸;有党员如斯,是党员之楷模!”“一个好法官,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好人故事,更是坚定了群众对公平正义的信仰。”

  最高人民法院追授李庆军“全国模范法官”,中共河南省委追授他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党员干部中掀起向李庆军学习的热潮。

  “我们为有这样的同事感到自豪,我们要像李庆军一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公平正义作为毕生追求。”在省高院,同事们回忆起与他共事的日子,仿佛有一盏灯在心里点燃,引领着大家砥砺前行。

  “对每一份证据都要认真审查,对每一个裁判文书都要一丝不苟,对每一位当事人都要真诚相待。”在全省法院系统,李庆军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精神,正鼓舞着更多的法官自觉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盛夏的一天,迎着朝阳,李然来到郑州市烈士陵园,为父亲李庆军带来了他生前一直期待的消息,那是一张重庆大学的法律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李然说:“我爸是个平凡的人,他这辈子就想做一个对得起群众对得起良心的好法官,他做到了。我会沿着他的路继续走下去……”

 评论:一身正义一心为民

 河南日报客户端评论员

  斯人已去,风范永存。在全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推进之时,追忆全国模范法官、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李庆军的感人事迹,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再次感悟初心的赤诚滚烫、使命的千钧重量,更加自觉地担当作为,为民服务解难题。

  “有法官如斯,是人民之荣幸;有党员如斯,是党员之楷模!”李庆军去世后,网上网下哀思如潮,纪念文字喷涌而出,缘于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始终践行初心与使命。重病住院做检查和透析时还忘我工作,生命最后的8个月,结案121件,是全庭办案最多的法官;即使标的额3500多元的劳动报酬争议案,也认真审理、查明真相,像亲人一样善待百姓,在自己审理的每一个案件中,努力让当事人树立对法治的信仰;一有时间就钻研审判前沿课题,当亲情、乡情、人情与法律冲突的时候,选择坚守法律和良知,始终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以精湛业务守护公平正义……李庆军用人格魅力、专业水准和敬业精神,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平凡中的壮举,最能扣动人的心弦;身边的典型,最能激发奋斗的力量。李庆军犹如一面镜子,让广大党员干部正心正身,立足本职当先锋、作表率。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千难万难,党员干部带头奋斗就不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创高水平开放新局面,走好河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新使命、新征程对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的能力和作风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像李庆军那样,恪守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永葆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发扬坚韧不拔、敢于牺牲的奋斗精神,确保我省主题教育不断取得实效,汇聚争当出彩河南人的强大正能量。

  来源:河南日报

  原标题:坚守初心,他用生命践行使命——追记全国模范法官、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李庆军 |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刘海涛 周青莎

1 2 共2页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这个在国际上有点火的“鲁班工坊”说明了啥

    舆论常说,中国职业教育“技不如人”。所以,读此报道,倍感振奋。振奋之余,更为天津市深耕职业教育的创新理念和诸种举措叹服。

  • 中工时评:国有景区降价莫忽视“隐形门票”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有关部门将继续“推动国有景区门票降价”。对此,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景区门票减免、淡季免费开放、演出门票打折等政策。

  • 中工时评:美国控枪背后:“枪杀人”还是“人杀人”?

    据美国“枪支暴力档案网”统计,截至8月15日,全美今年已发生涉枪案件3万多起,死亡9000多人,伤1.8万多人。每次严重枪案发生后,要求加强控枪的呼声都会高涨,但最终收到的效果却非常有限。美国控枪难的背后其实有一个根本问题:究竟是“枪杀人”还是“人杀人”?

  • 中工时评:“摸鱼式加班”害员工也毁企业

    如今,不少职工都对“摸鱼式加班”有切肤之痛。明明过了下班时间没有工作要进行,但大家都不回家,而是在单位“摸鱼”耗时间,因为领导没走,谁走就显得自己“不够努力”。而小领导没走的原因,往往是大领导没走,小领导也要“摸鱼”装样子。最终,天色已晚,大家饥肠辘辘或者外卖果腹,面面相觑,就是不回家,谁先走谁输,任凭家人无奈等待。

人物

  • “三不”法官李庆军

    李庆军,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立案二庭原副庭长。2018年9月28日,在与尿毒症顽强抗争4年后,他永远地离去了。

  • 为了五星红旗永远飘扬……

    95岁的抗战老兵李安甫曾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参加过升旗仪式,如今70年过去了,他想再到天安门广场看一次升旗。

  • 王学珍和汝箕沟的“半车精神”

    在地处贺兰山腹地的国家能源集团宁煤公司汝箕沟无烟煤分公司,提起王学珍,恐怕有人一时想不起来是谁,但一说到“王半车”,小娃娃们都知道。

  • 这位法官有个秘密,4年不曾对人讲起,直到去世那天

    河南法官李庆军有个秘密,不曾对人讲起。在同事眼中,他的一些小习惯透出些许异样:不爱喝水,抽屉里的糕点越来越多,每个月会请一天假。同事不知道,这是李庆军为“守密”付出的代价。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