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铁路榜样丨韩祖杰:铁路测绘技术大咖-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评论

人物

新时代·铁路榜样丨韩祖杰:铁路测绘技术大咖

2019-09-05 20:15:32  来源: 中国铁路

  人物档案

  韩祖杰,1995年参加工作,现任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轨道交通国家工程实验室航测遥感实验室主任,获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青年奖、火车头奖章、2017年中国铁路总公司“百千万人才”工程专业带头人等荣誉。他主持的国家863计划子课题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国家级金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

  韩祖杰正在检查倾斜摄影无人机的运转情况。

  参加工作以来,韩祖杰主持了国家863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天津市重大科技支撑等一系列科研项目,一直为实现铁路勘察设计、建设及运营维护的现代化和智能化不懈努力。

  他曾参与京津城际铁路、京沪高铁、沪昆高铁等一大批国家重点铁路项目的初测、定测和精测工作,在数字化三维平台上“挥毫泼墨”,绘制出美丽的图景。

  最美的遇见,24年钟情于它

  韩祖杰走进测绘的大门纯属偶然。当年报考大学时,因为专业里有“摄影”两个字,他以为能做一个周游世界的旅行家,便抱着好奇心选择了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

  韩祖杰回忆道:“几年的大学生活,我并没有周游世界,实习时拿着红白相间的测杆跑到山上测图,每天很早就要到荒郊野岭作业,深深体会到测绘工作的艰辛,也深感我国测量仪器与先进设备的差距。那时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潜心钻研,将来报效祖国。”

  韩祖杰在测绘现场。

  1995年,韩祖杰从武汉大学毕业来到中国铁设,从一名一线的技术人员一直干到副总工程师。

  24年来,他扎根科研一线、苦心钻研,不断提升业务技能和创新能力,围绕航测遥感技术、三维地理信息技术和BIM技术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把专业技术和铁路工程应用结合起来,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实现了多项研究成果的工程转化,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打造拳头品牌起到重要作用。

  讲解BIM与3DGIS融合技术的总体方案。

  什么是航测遥感?韩祖杰有一句很经典的描述:“航测遥感工作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大家在电脑或手机里看到的三维地图和三维模型。我们通过航空摄影获取高精度的现场照片,经过计算机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平差计算,渲染还原成现场真实的场景。简单说,我们的工作就是为高铁建设插上智慧的翅膀。”

  讲解测量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流程。

  “因为要对地面进行勘测、施工、管理,所以有了测绘行业。航测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快速获得高精度的现场地形,为高铁设计提供基础地形资料,为建设管理、运营维护管理提供虚拟仿真场景。然后,我们把这一张张照片合成为高精度的三维图形,将成百上千公里范围的真实世界在计算机中重建后呈现给大家。给铁路建设工作带来便利,这就是这项工作的意义。”韩祖杰说。

  24年来,韩祖杰钟情于研究领域。为了保证研究成果的实用性,他经常与业主方、设计人员、施工方、监理方进行现场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全年中超过一半的时间都是在现场度过的。

  韩祖杰和团队成员在盂县东站站场讨论方案。

  在中国铁路主数据中心项目建设中,他首次将平台应用于铁路工程建设,实现了Revit模型的转换和优化显示,提高了BIM模型的应用效率,将BIM与GIS技术进行深度融合。

  在阳大铁路建设中,他首次搭建了基于BIM+GIS的建设管理平台。

  在克塔铁路建设中,他针对风吹雪监测与治理、样板工程段等,增加了传感器接入、系统集成和虚拟施工等功能,并融合了BIM技术,提高了铁路模型的精细化程度和建设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勇挑重担,逐梦中创造奇迹

  2009年,正值中国铁路快速建设时期。沪昆高铁勘察设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施工现场山高林密,测量仪器之间被树木遮挡,GPS和一般航空摄影器材因树木茂密影响测量的精度,找出一种有效的测量方法是破解难题的关键。

  韩祖杰大胆提出将用于地矿普查的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应用于铁路勘测,并得到中国铁设领导的支持。他跑现场、跑科研单位、跑厂家、做试验、彻夜编写代码,在极短时间内形成了完整可靠的作业流程和技术体系,实现了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在铁路勘测项目中首次大范围成功应用,使得勘测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勘测效率提高了2.5倍。

  韩祖杰对航测内业采集数据进行检查。

  在积累了上千页的技术资料后,韩祖杰开始着手研发三维可视化勘测设计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数据变成直观的三维图形,设计人员可以从图形上直接获取数据并在上面开展设计,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可以直观地、数字化地进行管理,运营维护人员也可以进行工程设施的监测、管理和维护。

  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实践、完善,这个平台已经广泛应用于铁路勘察设计、工程建设和运营维护管理之中,大大提高了工程效率。

  开展三维GIS平台研究与开发。

  韩祖杰逐渐精通航测遥感技术、三维地理信息技术和BIM技术,将三者合而为一,打造了工程三维可视化勘测设计平台。

  他依托主持的“高速铁路建设及运营综合仿真服务平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关键技术深化研究”等课题,深入挖掘BIM与3DGIS融合技术在铁路建设及运营中的应用价值,开发了集综合管理、现场管理、技术管理、安全质量、计划合同五大系统三十多个模块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检查DMCII230数字航摄仪的采集数据。

  为保证平台的实用性,他在中国铁路主数据中心、盐通铁路等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功能,陆续在平台中增加了传感器接入、系统集成和虚拟施工等功能,并融合了BIM技术,提高了模型的精细化程度,成为打造智能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铁路运营维护阶段,他还组织开发了铁路资产台账、综合监测检测、养护维修以及安全应急等管理模块,并在沈丹高铁、京沪高铁等项目中测试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拼命三郎,潜心培养年轻人

  韩祖杰的办公室位于研究所的二楼。说是办公室,其实更像是一个机房。寒来暑往,春华秋实。怀着对铁路勘测事业的美好追求,韩祖杰24年如一日,始终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勇于创新的拼搏精神砥砺前行。

  打开基岩点进行联测工作。

  在钻研业务的同时,韩祖杰也将自己的团队打造成了一支能打硬仗、作风顽强、勇于创新的队伍。

  他主动了解团队每个人擅长的领域,让每个年轻人术业有专攻。团队中,有做数据库研究的,有做基础三维与建模研究的,有做规范研究的,还有做应用研究、数学模型研究、虚拟施工和仿真研究的。

  他带领团队分工协作、补齐短板,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同时通过劳模工作室的平台将自己的经验、感悟传递给年轻人。

  该团队2016年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型团队、2018年被铁路总公司评为铁路信息模型(RIM)党员创新先锋队的党内品牌。

  研究与指导。

  “我们技术团队的成员都很年轻,大部分科研人员只有三四十岁。我们要支持年轻人,激励年轻人不断前进,我们的国家就大有希望。”韩祖杰说。

  业务时间,他经常与相关科研人员一道开展研究,交流研究思路并提出研究方法和方向,以实际开发工程代替训练,促进相关人员的快速成长。

  检测机器人的机械臂和扫描仪工作情况。

  有锐气、有朝气、有闯劲

  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

  成长为副总工程师

  从担当企业责任

  到肩负国家使命

  韩祖杰用执着和激情

  书写着精彩人生

编辑: 柳阳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一位法官离世后,19本日记被曝光,震撼所有人!

    他就是“全国模范法官”、“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李庆军同志。他生前的19本日记开始在网络上流传,这时人们才发现,原来他有这么多的“秘密”。

  • 【人民健康70年】庄仕华:走遍全疆 只为百姓健康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8月19日上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在人民大会堂共同举办了2019年中国医师节先进典型报告会。

  • 平凡法官的5个英雄瞬间

    对于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很多干警来说,立案二庭原副庭长李庆军真的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同事。没有荣誉加持,没有著作等身,平素也甚少与同事有工作之外的交集,甚至身患尿毒症也因为怕麻烦同事而刻意隐瞒四年。

  • 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翻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奋斗的红色画卷,有这样一位“把一切献给党”的兵工英雄。作为我国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兵工事业的开拓者,他的一生与共和国的枪炮制造史同行,他用生命践行了对党的铮铮誓言,书写了一曲催人泪下、激人奋进的时代赞歌。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吴运铎。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