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特殊的“战疫”,他们重返战位!-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评论

人物

这场特殊的“战疫”,他们重返战位!

孙兴维
2020-04-11 16:42:57  来源: 中国军网

  战“疫”,他们重返战位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中的退役军人群像

  来自空军军医大学的郭永博先期随医疗队支援武昌医院,后转至火神山医院继续战斗。

  “若有战,召必回”。无论戎装是否在身,军人本色早已融入血脉。

  湖北告急、武汉告急,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战“疫”中,一大批退役军人重返战位,书写着新时代退役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一)

  从抗击非典到汶川抗震救灾,再到赴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赵孝英都未曾缺席。这次战“疫”,她再次主动申请上了前线。然而,和往年出征不一样的是,这次驰援武汉,赵孝英的身份是一名退役军人。

  2016年,赵孝英脱下穿了25年的军装。虽然不舍,但她心里明白,人民军队必须有新鲜的血液才能保持生机和活力。转为医院聘用人员后,赵孝英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依旧是病人的朋友,是科室的大姐。

  “一日穿军装,终身是军人”。医疗队队员张丽敏2016年退役后,果断选择留在原岗位工作,只因为“我舍不得军营”。作为一个多次参加过重大卫勤任务的老队员,张丽敏在传染病防控护理、突发事件处置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疫情发生后,张丽敏多次请求参加医疗队,她说:“我有经验,必须第一时间参与救治。”

  无论是否穿着军装,退役军人的血液里、骨子里流淌的依然是兵的基因。

  大年初一,王泓收到医院将成立医疗队的消息,想都没想就立刻报名。“我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党员。去病人最需要的地方,就是我们最初的誓言。”

  从地方特招入伍的王泓,在超声诊断岗位工作了21年,2018年成为一名自主择业干部。这次出征前,考虑到父母年纪大了,怕他们担心,王泓和家人商量好,告诉父母自己还在南京上班。即将升入初中的女儿也很懂事,“妈妈,我会替你保守这个秘密。”

  谁都知道,直面疫情,付出的不仅是心血,甚至还可能是生命。然而,在医疗队中,与现役军人并肩战斗的退役军人,从未有过一丝的迟疑。

  (二)

  1月29日一大早,蒋小娟在进入“战位”前,特意在鼻梁和脸颊两侧贴上创可贴,以缓解护目镜压伤带来的疼痛。

  1月26日,蒋小娟所在的医疗队接收第一批患者入住后,“战斗”就异常激烈。蒋小娟和队友从下午3点忙到晚上10点,安排处理病人的医嘱和备药、给“红区”传送药品器械、制作护理病历模板等各类事项。繁忙工作中她无法撤出“战斗”,没时间喝水、吃饭、上厕所。

  长时间戴着护目镜,蒋小娟的鼻梁和面部被压出了水泡、磨破了皮,但直到脱下防护服时,她才感到压痕处的疼痛袭来。“战场上,轻伤不下火线。这就是一点皮外伤,我没那么娇气!”

  夜深人静,火神山医院感染五科二病区主任陆卫忠,参加完会议后顾不得休息,赶到即将投入使用的火神山医院病区,仔细检查病房设施。

  “前期准备工作细致充分,才能为后期收治患者托底。”陆卫忠说,医疗队抵达武汉以后,他和战友们便投身紧张的准备工作,平均每天休息时间不到4个小时。

  这是一群和时间赛跑的人,陆卫忠在其中更显特殊。去年,陆卫忠已经退休,但面对疫情,他主动向所在医院党委递交请战书,申请到疫情防控第一线。到达武汉后,陆卫忠就奔波在火神山医院建设现场,检查病区设施设备,组织医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明确相关制度,规范接诊流程。2月4日上午,第一批确诊患者转入火神山医院,陆卫忠作为首批接诊人员,和队员一起将患者转送到指定病区,“作为病区负责人,我有责任为其他医护人员作好表率。”

  1月25日,张丽敏到达金银潭医院后立即投入工作,参与防护流程的设计,负责护理排班。26日6点起床后,她立即组织进行病房布置、物资摆放和后勤保障,下午4点开始接收患者。张丽敏把自己总结的“小汤山经验”“抗震救灾经验”等结合实际运用到这次护理工作中,事无巨细密密麻麻写了3页纸共计30多项。

  “越是紧要关头,越是需要当过兵的人挑担子。”张丽敏说。

  (三)

  史庆辉跟随医疗队到达武昌医院时,当地医生身心已经非常疲惫,因为在诊断过程中不断发现身边的同事和朋友被感染,精神压力也非常大。得知这一情况后,史庆辉加快熟悉工作流程,主动加入医院值班工作,以减轻当地医生的负担,让他们有更多休息的机会调整身心。

  郭永博在武昌医院的隔离病房负责38床至40床患者的诊疗。第一时间接手患者后,他就告诉患者,他是来自部队的医生,名字就写在工作服上,上班时间有事可以随时找他。每次进入病房,郭永博都会与患者积极沟通,及时告知他们检查报告的结果及下一步的诊疗计划,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一次,不少退休老专家、老教授坐镇坚守抗疫一线,如主心骨般给年轻的医务人员吃下定心丸。中部战区总医院感控专家靳桂明,今年已66岁。疫情发生后,她主动请缨重返感控岗位。“我在感控岗位工作了25年,经验丰富。如果不参加这次战斗,作为军人就意味着逃避,也会留下遗憾。”

  “若有战,召必回。”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军队医疗队中的退役军人重燃战斗激情,全力以赴坚守战位,用实际行动和无私担当彰显了军人本色,践行着敢打硬仗的铮铮誓言。

编辑: 柳阳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瑞幸造假给资本市场上了一堂警示课

    曝财务造假22亿元人民币后的一周时间,瑞幸引发的资本市场“余震”不断。在“全球最快IPO公司”的光环下,这家咖啡公司的造假事件迅速成为广泛关注的公众事件。在舆论的放大镜下,做空机构、相关中介机构,甚至一款相对冷门的保险——董责险(董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责任保险)都被迫“出圈”。

  • 中工时评:让更多优秀工人走上劳动教育课讲台

    根据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并且“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并且培养出“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 中工时评:为全球抗疫和提振经济贡献中国力量

    7年前,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次疫情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面对挑战,只有携手应对,众志成城,方能化危为机,共创美好未来。

  • 中工时评:借口疫情严重搞就业歧视,绝不容许!

    疫情对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是短期的,但我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则是永恒的。某些地方和企业以疫情严重为借口做出就业歧视的荒唐行为,从小我方面而言是过度的应急反应;从大我方面而言,是损害战“疫”大局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失德违法行为。对此,有关各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迅速纠正,严肃查处。

人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