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铁路榜样 | 北京铁路医研中心车站消毒处置组:白衣执甲 逆风而行-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评论

人物

新时代 铁路榜样 | 北京铁路医研中心车站消毒处置组:白衣执甲 逆风而行

2020-04-22 20:28:22  来源: 人民铁道

  “接到紧急消毒任务,列车马上进站,大家准备出发!”4月11日,夜色如墨,从上海虹桥开往北京南的G152次列车划破黑暗,驶入北京南站。北京铁路疾病预防医学研究中心车站消毒处置组北京南站消毒处置组的值班人员接到电话后,麻利地穿戴防护装备、手拎10多公斤重的消毒桶,以最快速度奔向14站台,仅用13分钟就完成了车厢消毒工作。车厢、车站是他们每天奋战的地方。

  一名网友在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他们的事迹后这样留言:看到你们奔跑的速度,看到你们在战“疫”一线汗湿衣衫,看到你们脸上深深的勒痕,第一次觉得“崇高”一词如此之近。

  勇士出征,岗位就是阵地

  北京疫情防控责任重大。1月23日,北京铁路医研中心在接到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命令后,不到10分钟,36名消毒队员在众多报名者中便编组成队。北京铁路医研中心车站消毒处置组迅速成立,负责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等所有列车和车站重点部位的消毒应急工作,制订关口前移、主动上手、全员监控、重点把握的防疫工作方针。

  36名消毒队员来自北京铁路医研中心的各个岗位。他们是监督科的卫生监督员、实验室的检验技师、体检中心的医生护士……战“疫”时刻,他们都是冲锋在前的勇士。

  他们中,有参加过2003年非典防控、经验丰富的防疫“前辈”,有的刚当上爸爸妈妈,还有刚参加工作的“90后”。大家凭着一股不服输、不怕难的韧劲,冲锋在抗疫一线。

  疫情防控初期,车站消毒处置组每天都能接到10多个来自不同车站、不同车次列车长报告“有发热旅客”的电话。每次接到这类电话,队员们就要穿着白色防护服,配齐护目镜、口罩、手套,携带消毒桶,对车厢各个角落进行无死角消毒。

  “岗位就是我们的阵地。”北京铁路医研中心主任高广寒说。

  49岁的张志京是北京铁路医研中心卫生监督一科的主任,在疫情期间担任车站消毒处置组组长。除夕夜,张志京的妻子早早动手,鸡鸭鱼肉、蒸烤卤煮,等待他回家团聚。然而等来的却是一通视频电话:“任务有点多,没法和你一起看春晚了。”从那一刻起,张志京始终奋战在防疫一线。

  1月29日晚,张志京连续接了3个“有疑似病例”的电话通知。放下电话后,他马不停蹄地对各次列车进行消毒,连轴转了4个小时没有停歇。张志京对自己的队友说:“旅客安全高于天。越是关键时刻我们越要冲到前边,全力保障旅客安全。”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从“60后”中坚骨干到平日里爱美妆的“90后”年轻人,消毒处置组的每名队员积极投身筑牢首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第一线。

  “职责所在”是他们共同的心声。

  选择坚强,“玫瑰”铿锵绽放

  车站消毒处置组有23名巾帼不让须眉的战“疫”女兵,占消毒队员总数的六成。

  如果不是这场疫情,王铁燕从未发现自己还有这么“勇猛”的一面。娃娃脸、长马尾,说话带笑,这位46岁的燕子姐喜欢柔和地把大事小情化解掉。

  “2003年非典时期,大家都在保护我们‘90后’;17年后,换我们来保护大家了。战‘疫’在一线,奋斗正当时!”“90后”姑娘韩秋谨诚挚的话语,让记者感受到了青春该有的样子。

  “在儿子眼里,我是个‘超级英雄’,因为我能消灭可怕的病毒。儿子经常对家人和小伙伴说妈妈去打怪兽了,消灭了怪兽就能回来陪他。”刘昕一边拎着喷药桶走向列车,一边笑着说道。

  刘昕到车站消毒处置组前,是北京铁路医研中心体检中心的前台主管护师,主要负责急救处理、每日数据统计上报、职工体检备单的发放和回收等工作。她的另一个身份是红十字急救讲师,每年都要和同事们对列车乘务员、机车司机、车站服务人员等进行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她说:“我们体检中心主要负责北京辖区铁路职工的健康管理工作,每年要完成近8万职工的体检工作,工作量非常大,体检人数最多的一天达到600余人。体检人数多了,体检职工难免产生焦躁情绪,更需要我们在工作中耐心细致地为他们解决每一个问题。”

  车站消毒处置组中有许多像刘昕一样的宝妈,由于工作繁忙无法照顾孩子,只能暂时将孩子送到父母家。听着孩子们一声声“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呀”,年轻妈妈们的心在流泪,但她们深知只有舍小家,才能顾大家。

  她们每天穿行于车站与列车之间,日行2万多步;每天都戴着护目镜,长时间穿着防护服,汗水凝结成水珠附着在防护面罩上,被网友称作“最美面罩姐姐”;每天长时间戴口罩,脸上出现了深深的勒痕……用行动诠释了无私奉献。

  喷洒列车的下铺床底时,由于空间狭小,她们要跪下甚至趴在地上,一天要卧倒近千次……她们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也是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巾帼英雄。

  专业敬业,守护万千旅客

  北京铁路医研中心由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和体检中心组成。卫生监督所主要负责对北京辖区内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公共场所、职工食堂、沿线伙食团等进行日常监督管理,还负责专运列车、大型会议的卫生保障工作。疾控中心主要负责从业人员体检、食品饮用水检测、公共场所环境检测、病媒生物防治等工作。

  体检中心主要负责为北京辖区内铁路职工提供每年一次的全身体检服务,实施健康管理。此外,指导列车消杀和灭鼠、灭蟑等也是他们日常工作内容之一。疫情发生后,列车消杀成了工作的重中之重。他们加密重点大站消毒频次,每天工作近8个小时,高峰时期要对40多组列车进行消毒,常常忙到次日凌晨。

  曾怡晖是一名有着丰富经验的防疫老兵。1986年,他从部队退役后来到北京铁路医研中心工作,从事铁路站车病媒生物防治工作。

  曾怡晖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2003年抗击非典时,我负责火车站和列车的消杀工作,当时在车站一待就是3个月。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我承担了更为艰巨的应急消毒任务,一定会战斗到底。我有抗击非典的经验,我不上谁上。”

  作为地地道道的北京爷们儿,别看老曾已经57岁了,但整个人特别精神,走路带风、做事利索。他说,这是当年在部队一点点练出来的。

  曾怡晖还是双灭办公室主任,负责站车消杀和列车的鼠、蟑等病媒生物防治工作,他们团队每年要完成1200对列车的消杀工作。“双灭工作要是做不好,极易成为舆论热点,工作责任大于天。”曾怡晖告诉记者,“我们都是夜里干活,等列车入库后才能进行消杀作业。”

  监督一科的王奇在北京市餐饮单位开展明厨亮灶改造的时候,仔细学习相关建设标准,指导车站70余家餐饮单位完成改造,最终为北京西站17家餐饮单位争取到资金补助。

  12名党员是车站消毒处置组的骨干力量。北京铁路医研中心副主任石嵘告诉记者,夜班、难度大的班安排谁上,一度让他很挠头。“挠头的原因是大家都抢着上,此次抗疫,党员们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说。

  党员吕晓冬是北京站消毒处置组的一员,每次都提前半小时接班。收拾防疫物资、消毒桌面和地面、准备列车消毒物品……只要双脚踏进北京站,他就没有停下来休息的时候。

  党员霍志彬是北京西站消毒处置组的老大哥,参加过2003年非典防控。在工作中,他一直尽心尽力帮助青年职工,他总说要老带新,做好传帮带。

  每个人都在坚守,每个人都在拼搏。这些天,大家互相说得最多、听得最多的话都是一定要筑牢首都站车防线,确保万千旅客平安出行。

编辑: 王晓超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 新时代 铁路榜样 | 北京铁路医研中心车站消毒处置组:白衣执甲 逆风而行

    “接到紧急消毒任务,列车马上进站,大家准备出发!”4月11日,夜色如墨,从上海虹桥开往北京南的G152次列车划破黑暗,驶入北京南站。北京铁路疾病预防医学研究中心车站消毒处置组北京南站消毒处置组的值班人员接到电话后,麻利地穿戴防护装备、手拎10多公斤重的消毒桶,以最快速度奔向14站台,仅用13分钟就完成了车厢消毒工作。

  • 回顾50天的战斗历程,这是我们的“光谷速度”!

    自2月17日飞赴武汉,到达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开始战“疫”,到院区“清零”,作为医务部医疗助理员经过几天的忙碌,妇幼光谷院区达到收治患者标准。按照指示:今日先由感染一科、二科开始收治病人。上午前往武汉市指挥部和喻主任对接,商议接收病人情况,拟接收60-70名病人。

  • 画笔绘就医患情

    “护目镜必须戴好!”“洗手后必须戴手套!”……不久前,一段视频走红网络,主人公是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护士长陈静。

  • 武汉战疫丨 在ICU,我们是用十二分的努力救治危重患者

    经过近三个月的艰苦鏖战,我们圆满完成确诊患者医疗救治任务,陆续离开武汉完成回撤。回想起参加抗疫的点点滴滴狭路相逢勇者胜,越是艰险越向前。我们到达武汉泰康同济医院后,抓紧一切时间建成战时传染ICU病房,其中辛苦艰难可想而知。但大家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硬是完成了任务。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