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叶日者:破除偏见,搭建成才“立交桥”
//www.auribault.com2015-10-22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能让卫星上天的是人才,能让马桶不漏水的也是人才

  最近,与几位企业老板聊天。大家都有一个共同感受:都明白要加快“转型升级”,但却苦于“设备易得,技工难求”“一将易求,千军难得”。即便开出高薪,也招不到或招不足十分满意的技工。

  问题出在哪儿?表面看,是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根子上,却出在社会偏见与时代趋势的矛盾上。还记得,北大学子退学读技校的新闻一出,惋惜声一片;又或有职校生考上北大清华,点赞声一片。这背后,流露出的是对职校的一种潜意识歧视。

  这是一种偏见。从企业的实践来看,“重道轻器”的传统观念注定没有市场,因为企业专注实用、讲究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制造企业的发展,需要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需要的是管理、技术与技能的结构优化而不是某种能力的畸形独大。管理者、工程师、科研人员,很重要,但如果没有技工、缺乏技能,再好的管理也化不成高质量的产品,再好的设计与技术也达不到完美的展现。国人买车偏爱进口原装而不是国内组装,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技能差别。

  一家企业,一个社会,需要不同的人才,需要不同类型的能力。君不见,李万君、高凤林等大国工匠们不仅拿着高薪,还在各自企业里也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发明和国家级工作室。可以说,只要干出个样来,当工人一样受尊重、不差钱。

  从国家的发展来看,简单的、低水平重复的制造水平,绝对成就不了制造强国。外资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可以买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可以移植,但一支有知识、能创新的高素质技术工人队伍,只有依靠本土来培养。有句话说得好,“倏变于道,殊途同归”,能让卫星上天的是人才,能让马桶不漏水的也是人才。国家应不断扭转社会偏见,使得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还应通过政策推动,将“有才无类”的理念传导至教育培养上,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共有职业院校13300多所,每年毕业生近1000万人。如果这么多人都能满足企业对中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都能符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将凝聚起多么大的制造势能!当然,这需要把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办好做大,面向全民,贯穿终身。只有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每个人才可能人生出彩。而当生产一线技能劳动者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时,企业的强大梦想、制造强国的梦想,也就因此有了更多助力。

  (作者为中华职业教育社专家委员会委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