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余荣华:谁在冒名“煲鸡汤”
//www.auribault.com 2015-12-31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前不久,伴随着屠呦呦教授在瑞典领取2015年诺贝尔奖,一篇名为《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的“屠呦呦诺贝尔奖获奖致辞”,也在微信等社交媒体广泛传播。“文辞优美、情感真挚、经典励志”,网友纷纷点赞。可是,这篇文稿很快被证实是一篇不折不扣的冒名伪作。

  赴瑞典领奖期间,屠呦呦的确在卡罗林斯卡学院有一场演讲,名为《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这篇演讲的主要内容是回顾青蒿素的发现历程和研究方法,阐释其在生理学和医学领域的历史价值。从各大媒体公布的讲稿看,演讲文辞朴实,宛若一份学术报告,甚至连演示图上的颜色含义也要仔细说明。这正符合她低调、理性、严谨的科学家形象。

  尽管真实演讲文稿早已公布,伪作的行文经不起推敲,真相并不难查证,但很多人还是不假思索地在第一时间点赞、转发伪作,甚至摘取其中的“经典名句”赞叹不已。即使是在伪作被媒体明确证伪后,还有人略带遗憾地点评“比原作写得好”。

  冒名伪作并非今天才有,但在网络社交媒体兴起后,网友们发现了一片适宜疯狂生长的新沃土。励志的人生感悟、犀利的警世之言,在网络上十分流行,一旦加上知名人士的头衔,更能实现裂变式传播。所以,类似“屠呦呦诺贝尔奖获奖致辞”这样的文本,轻易就能收获数以百万、千万计的点击浏览量。莫言、马云、乔布斯、巴菲特等国内外名人,都成为互联网时代的“高产作家”。

  实事求是地说,一些冒名之作并非一无是处,但言之有物更需光明磊落。被署名的知名人士,一定既不愿“掠人之美”,更不愿“为人代言”。深究起来,这种冒名行为,已构成法律上的侵权。

  因为被屡屡冒名所困扰,不堪其扰,学者资中筠被迫发表公开声明,强调相关网传文章并非她所写,“敬希网上君子自重,并尊重他人。”企业家王健林则因某微信公众号冒用其名义发表批评电商的文章,擅用他的肖像致其名誉受损,起诉至法院,要求该公众号所有者删除侵权文章、公开道歉并索赔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从侵犯姓名权、名誉权,到造成精神伤害,“冒名鸡汤”中的营养和毒素,孰多孰少?

  在这些或温馨或激昂的冒名文章后面,有的还躲闪着利益的影子。据媒体调查,网络上的一些营销公司或个人,为了吸引粉丝,提高点击率,进而获取商业利益,更是大力推波助澜,代替大师“煲鸡汤”,甚至直接冒名建立名人微信号。操作手法就是,以名人开路,聚集人气,用警世格言或励志故事吸引注意,最后推出推销产品甚至欺诈传销的广告。如此“冒名鸡汤”,不得不警惕。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