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经过近19个月的诉讼历程,台湾作家琼瑶《梅花烙》著作权维权案日前终于迎来终审落幕,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一锤定音:驳回各被告上诉请求,维持原判。该侵权案琼瑶胜诉,于正被判公开道歉,并停止传播《宫锁连城》,5出品方被告共计赔偿500万元。随后,琼瑶以微博发声,称“正义胜利了”,并评价判决结果“对保护原创意义深远而伟大”。
2014年5月28日,琼瑶向北京市三中院提起诉讼称,于正未经她的许可,擅自采用《梅花烙》的核心独创情节,改编创作电视剧本,并联合其他4方被告共同摄制了电视连续剧《宫锁连城》并播出。2014年12月25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认定5名被告构成共同侵权,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500万元。一审判决后,5名被告均不服判决,向北京高院提起上诉。
而今,该案终审的判决令整个影视界为之振奋,拍案叫好。但该案诉讼历程之艰难,已然在近600个日夜的努力与挣扎中昭然若揭。据了解,该案之难,难就难在法律法规上对文艺创作中的“借鉴”与“抄袭”难以界定。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市场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文化艺术创作中的知识产权纷争也越来越多。众所周知,对经典作品的借鉴是艺术创作中难以避免的,但如何界定借鉴与抄袭之间的区分,则成为越来越多人都会绕不开的问题。举个最近的例子,前不久,关于国产影片《夏洛特烦恼》是否抄袭美国电影《佩姬苏要出嫁》的纠纷也被炒得沸沸扬扬,涉及纠纷言论的当事人还被出品方告上了法庭。
从事著作权保护工作的专业律师提示:“著作权保护的是作品原创的表达内容与形式,而无法直接保护创意和思想本身,因此,编剧在创作活动中,‘可借鉴创意,别抄袭表达’。”可是,在不少具体案例中,由于具体法律细则和制度的缺位,“借鉴”与“抄袭”往往只是“一步之遥”,连律师们也是“雾里看花”不明一二,又如何才能避免让一些人怀着侥幸心理去“踩线”呢?
创作和市场的发展已经走在了前面,保护从业者利益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也应当快步跟上,进一步细化、完善和落实,只有这样,整个文化行业才能在健康的秩序中获得长远的发展。一桩案件的胜利固然令人喜悦,而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建设,才是保证这种胜利得以延续的根本。
西安晚报:抄袭之争不只是让人麻木的法律问题2014-04-17 |
中国教育报:让教育提升文明的高度2014-04-25 |
郁晓东:向琼瑶的较真儿致敬2014-04-30 |
深圳特区报:抄袭的红线该画在哪里?2014-05-30 |
文化点评2014-12-22 |
高 路:于正输了,影视剧市场赢了2014-12-26 |
杨燕明:琼瑶告赢于正,当促业内反思2014-12-26 |
金 晶:让侵权盗版者付出代价2014-12-29 |
张培元:于正“抄袭门”为山寨文化敲响警钟2015-01-07 |
文化点评2015-12-28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