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张 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不可偏废科学精神
//www.auribault.com 2016-01-14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高中生不知道屠呦呦是谁,但对当红明星如数家珍。据媒体报道,这令人惊讶的一幕就发生在某中学的一堂公开课上。全班50多名学生,仅有6名学生知道屠呦呦。

  与此同时,“国学进课堂”等活动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不少中小学生可以流利地背诵《弟子规》《笠翁对韵》甚至《论语》。一些地区还规定,中小学生如果掌握非遗项目,比如京剧、泥塑、剪纸等,就可以在升学时获得加分。

  我是赞成传统文化进学校进课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永恒的智慧,能给人以无穷的启示,是滋养人生的宝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哲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慈悲情怀……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孩子们从小背诵这些名言,在行为上践行这些要求,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有好处。

  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价值多样的时代里,社会大众对许多问题有意见分歧,但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点上,社会是有共识的。以这种共识为基础就可以凝聚人心,促进道德风尚的优化。

  但这是守成之方,是防御性战略。而只有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攻不上去的,就守不住。中国要发展,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必须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攻进国际前列,舍此无他。而增强综合国力本质就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把科学技术搞上去。中国有今天的发展和地位,是因为我们有高铁、有卫星、有导弹、有大飞机、有核电站……我们的孩子既要知道自己的文化根脉,更要具备科学素养。如此才能不忘根本又能开拓创新、不断发展前进。

  以往国人总认为中华民族长期领先于世界各国,是因为中华文化先进。这种认识不能说不对,但不全面、不深刻。决定一个国家是否先进要看其科技水平。在农耕时代,谁的农业技术先进,谁就领先。中国是世界最早出现农业的民族之一,最早驯化了水稻等粮食作物和牛马等家畜,最早出现以家庭为单位、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先进的农业经营模式。中国的粮食单产在2000余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一直是世界首位。据历史学者王家范统计,西汉时期中国农业每一劳动力的平均亩产就已超过500斤,而迟至11至13世纪,英国每一劳动力的平均亩产仅为239斤。到了北宋时期,中国的农业单产是同期英国的5倍。正是中国农业科技的长期领先,才使中华民族养活了更多人口。中华民族广土众民、文化灿烂是以先进的农业科技为基础的。而明清以后中国之所以落后恰恰就是科技没有出现突破,而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实现了科技突破,一举站上了世界制高点,成为“日不落帝国”。晚清时期,洋务派要科技救国,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受到了保守派的反对,但李鸿章一句话就把他们全噎回去了,李鸿章说:“孔夫子不会打洋枪。”

  自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之路走得极为坎坷曲折,走三步退两步的情况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但是很多人似乎没有注意到,有一条路中国人走得极为坚韧顽强,毫无停留,再慢也在向前挪。那就是科技之路。不管环境多恶劣,中国的科学研究始终在前进。中国能有今天良好的局面,离不开100多年来中国科技工作者筚路蓝缕、呕心沥血、久久为功。

  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一方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孩子们从小树立国家民族观念,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增强全社会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常识,特别是用近代以来的中国科技史教育孩子们,使他们从小树立科学精神、增强科学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两条腿走路才走得稳、走得快。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