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曹华飞: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王长华
//www.auribault.com2016-01-18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随后又引用《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及商汤《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语,以此说明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强调创新精神在国家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性。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文王》,其诗第一章云:“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这首诗是《大雅》的第一篇,《毛诗序》说:“《文王》,文王受命作周也。”《郑笺》也说:“受天命而王天下,制立周邦。”由毛、郑传笺可见,这是一首歌颂周文王受命王天下,建立不朽功绩的诗篇。全诗颂词与箴言相结合,既赞颂了文王得天护佑,创立周朝的丰功伟业,也有对周人“天命靡常”“宜鉴于殷”的谆谆告诫,是一篇既充满激情又不乏理性和历史意识的颂歌。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一语日渐成为名言警句,它既源自《诗经》又超越《诗经》,且富有深厚的哲理。人们对它的理解也略有不同。一种观点认为,此语的意思是说周族虽然只是一个古老的邦国,但她在得到上天的护佑后就焕发出了全新的气象;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此语的意思是说周部族虽然只是一个古老的邦国,但她的使命却在于革新。如果细品原诗,我们也许觉得前者的理解更契合诗篇的本意。但是《诗经》自从结集成书并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以来,“诗无达诂”就一直是一条人们普遍遵从的古训。从“诗无达诂”的角度看,后者的理解或许较前者更为圆融和宏通,其内涵也更加丰富。因此,对于《诗经》中的这两句诗,人们大多更愿意遵从后一种理解,由此来阐发中国文化的创新本性和创新特色。

  在中华民族这个古老民族悠久的发展史上,革新、创新始终是其前进的不竭动力。早在商汤时代,他的浴盘上就镌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样的铭辞,意思是说假如今天洗净污垢更新自身,那么就要天天清洗更新。《尚书·康诰》中也有“作新民”之语,意思是要求他的民众做“新的人民”。可见早在比《诗经·大雅·文王》所载事实更早的时代,“新”、革新就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自我践行的重要问题了。

  进入战国以后,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继续坚持了这样的思想和精神。《礼记·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宋儒程颐解“亲民”为“新民”,认为培养和教育被教育者做新的人民,是大学的目标和责任。而《易传·系辞上》更从天人合一的哲学角度提出:“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把人的存在和发展高度概括为“富有”“日新”和“生生”,认为“世界是富有而日新的,万物生生不息。‘生’即创造,‘生生’即不断出现新事物。新的不断代替旧的,新旧交替,继续不已,这就是生生,这就是易”。(张岱年语)可见,日新月异是人类生生不息的重要环节,也是人类不断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人化过程。

  由上述可见,传统中国文化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最为关心的是人本身的问题,从人的化育、人的出生、人的交往、人的成长,到做人的规矩仪式、品德的培育、人格的养成和完善等,这一切都是在努力做培养人、教育人的工作,目的是把人塑造和锻炼成为君子,“日新”这一概念也被融入这样的人格实现过程之中。

  但是,在充分关注人际世界,充分自新人格的同时,人如何创新性地面对人以外的自然,如何创造性地把“究天人之际”从单纯的文化指向,转化为对陌生物质世界的探索和把握,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大的阐释空间,同时有更大的创新空间。面对新问题,面对无限发展的未来,“旧邦新命”“刚健日新”依然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更是中华文化的生命基因。

  (作者系河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经学会会长)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